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_小学教育-小学学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_小学教育-小学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_小学教育-小学学案.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总计第 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2、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3、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4、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2.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4
2、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5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活动过程:(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2)观察土
3、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 62 页)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五、总结强化,限时作业。2、了解土壤 (总计第 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2、能够
4、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3、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4、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5、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6、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2.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
5、吧。三、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四、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比
6、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
7、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计方案。(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
8、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五、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活动过程:(1
9、)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
10、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活动过程: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让学生回忆
11、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
12、在桌上的报纸上。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六、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活动过程:(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
13、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七、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八、限时作业 3、肥沃的土壤 (总计第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
14、,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
15、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观察研究过程解决问题;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教学活动设计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4.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3谈话: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三、探索土壤(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2活动:
16、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二)室内活动。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4)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6)学生讨论、交流。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2)教师出示
17、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 页左下角的一段话。(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6)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10 页的小资料。3做肥料袋。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
18、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
19、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5)教师提示:把塑料袋的口封好。填好标签。本实验需要 5 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填好比较表。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四、总结强化,限时作业。4、土壤的保护(总计第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2、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
20、保护耕地;3、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4、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5、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2.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 65 页的记录表。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
21、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三、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
22、想深入研究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
23、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6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 1998 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 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四、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3组织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绿枝儿美
24、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五、限时作业 第一单元测试(一课时)(总计第 课时)第一单元测试讲评(一课时)(总计第 课时)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创设情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
25、事项按小组分发工具三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四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_小学教育-小学学案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教案 苏教版 小学教育 小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