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docx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4 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标要求】1.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淌并逐级递减的规律。2.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 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4. 举例说诞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展、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5. 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构造和功能相对稳定, 并维持动态平衡的力量。6.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如气候变化、自然大事、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
2、等。7. 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肯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整维持稳定。【素养目标】1. 使用图示等方式表示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 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整力量的视角,推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生命观念、社会责任)3.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缘由。(科学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1 -2. 碳循环:(1) 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a.生产者;b.消费者
3、;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2) 存在与循环形式。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 CO 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 CO 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3) 循环途径:(4) 温室效应。2形成缘由: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大大增加了CO的排放,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缓解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提倡植树种草,提高森林掩盖率。3. 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四周环境吸取、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4.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的关系:(1)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
4、着食物链(网)流淌;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来回。(2) 二者同时进展,相互依存,不行分割。- 2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分析: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3.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分析: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 ()分析:物质是循环往复的,能量不能循
5、环。5.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连线):2. 信息传递的条件: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 。3.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4.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展掌握。1. 心猿意马、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分析: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似乎马跑猿跳一样,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分析:光属于物理信息。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包括细胞之间
6、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4.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分析: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不像物质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传递的。()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平衡: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构造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力量。(2)类型:- 4 -(3)特点:不是无限的,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是有限的。3.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 掌握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
7、(2)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1. 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2. 负反响调整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根底。()3.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4. 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属于恢复力稳定性。5. 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肯定很高。(
8、)分析: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是也有例外:对于极地苔原(冻原)而言,由于物种组成单一、养分构造简洁,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6.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1. 探究延长:- 5 -在减缓“温室效应”的过程中,我国乐观植树造林,提高森林掩盖率,这一措施对保护环境还具有掌握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轻空气污染的作用。2. 拓展填写: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调整力量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例如,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养分构造格外简单,假设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削减,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养分
9、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仍旧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考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碳循环模型中各成分的推断方法:(1) “三看法”快速推断:(2) 模式图常见形式分析:- 6 -图 1 中,A 为生产者,B 为大气中的CO图 2 中,A 为生产者,B 为大气中的CO库,C 为消费者,D 为分解者。22库,C 为初级消费者,D 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2图 3 中,E 为生产者,A 为大气中的CO库,B、D、F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的联系:(1) 二者是同时进展的,彼此相互依存,不行分割。(2)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
10、;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来回。3. 生物富集作用:【高考警示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 3 个认知误区(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根本元素。(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3)在碳循环中生产者不只起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还能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7 -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 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2A.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COB.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乙C. 该生态系统的养分构造是D. 联系非生物环境
11、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丙【题眼破译】提升信息转化力量信息图形信息 信息转化信息(对接问题)据图可推断甲、乙、丙分别为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分解者【解析】选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A 错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甲生产者,B 错误;生态系统的养分构造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除了消费者 1、2、3、4 外还应包括生产者甲,C 错误;联系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生产者、丙分解者,D 正确。【变式延长】提升长句应答力量图中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字母表示
12、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淌方向,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8 -A. 图中b、c、d 生物可以组成多条食物链B. ab 可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C. 图中缺少ba、ca 和daD.f 为分解者,只包含真菌和细菌【解析】选 D。图中 b 表示生产者,cd 表示各级消费者,可以组成多条食物链,形成简单食物网,A 正确ab 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B 正确;图中缺少ba、ca 和da 过程,C 正确;f 为分解者,主要包含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和细菌,有些动物也可以是分解者,D 错误。2.(2023南通模拟)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
13、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外表,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拢,养分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 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集中,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返回无机环境D.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削减大气中铅的来源【解析】选C。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使其在生物体内积存而不易排出,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拢,养分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A 正确; 依据题干信息“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可推知,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集中,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
14、全球性,B 正确;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 不能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 错误;依据题干信息“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可知大气中铅的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削减大气中铅的来源,D 正确。【材料拓展】碳中和- 9 -(1) 概念: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肯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 应用:碳中和作为一种型环保形式,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承受,它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
15、产,实现全社会绿色进展。3.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图描绘了碳循环的大致过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2A.图中为非生物环境,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B.图中生物同化的能量肯定大于或等于生物同化的能量C.过程碳的存在形式为CO ,过程为有机物D.图中的食物链由生产者、构成【解析】选 C。图中为非生物环境,主要表示大气中的 CO2库,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 错误;由于能量流淌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处于其次养分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生物同化的能量,B 错误;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途径是通过分解者和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过程碳的存在形式为CO2,过程为有机物,
16、C 正确;图中由生产者、构成食物链,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 错误。4. 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DDT、六六六等,进入环境后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这些化合物难以被降解并在生物体内蓄积。下表是某水域生态系统在构造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 DDT 的平均浓度。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能量/kJ DDT 浓度/(mgL-1)甲2.81090.04乙1.31080.35丙9.11070.39丁2.91073.4A. 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DDT 的浓度小于 0.04mgL-1- 10 -B. 四个种群最简洁的能量流淌渠道是形成一条食物链C
17、.甲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D.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 还可能再进入丁种群【解析】选B。由表中数据可知,甲所含的总能量最多,DDT 浓度最低,所以甲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残留DDT 浓度为 0.04 mgL-1,环境中的DDT 浓度应小于 0.04 mgL-1,A 正确、C 正确;乙和丙都位于其次养分级,可以形成甲乙丁和甲丙丁两条食物链,B 错误;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 难以被降解,可能通过各级生物的富集再次进入丁种群,D 正确。5. 氮和碳都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两者的主要贮存库都是大气,但是氮循环和碳循环存在假设干方面的不同
18、。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氮循环和碳循环一样都是具有全球性的 B.氮是通过生物固氮的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的C.氮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是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进展的D.生物群落中的氮最终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大气中【解析】选 B。C、H、O、N 等元素的物质循环都具有全球性,A 正确;由图可知,大气中的氮经过多种途径转变为氨,然后转变为硝酸盐,再经复原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 错误;氮在生物群落中以含氮有机物(比方蛋白质)的形式经食物链或腐食链传递,C 正确;由图可知,进入大气中的氮是通过反硝化作用的途径进入的,D 正确。考点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分析:- 11 -(
19、1)来源:物理信息来源于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源于生物。(2)范围: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不包括信息在个体内细胞之间的传递。(3)方向性:一般是“双向”的。2. 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工程能量流淌特点单向流淌、逐级递减物质循环 循环流淌、反复利用信息传递 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根底多种打算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展,相互依存,不行分割,形成统一整体烟草植株在 410 月开花,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 能够产生和释放信息素。信
20、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相关表达或推断合理的是 ( )A.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表达生命活动的正常进展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深山密林,猿声尖啼”所表达的信息类型与信息素一样C.信息素只能作用于不同种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信息传递可以调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种间关系【题眼破译】提升信息转化力量信息转化信息(对接问题)- 12 -信息 信息生物种群的繁衍 声音属于物理信息【解析】选D。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表达了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A 错误“ 深山密林,猿声尖啼”所表达的信息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与
21、信息素(化学信息)不同,B 错误;信息素可以作用于同种生物,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种生物,C 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种间关系,D 正确。【变式延长】提升长句应答力量争论者觉察,只有蛾幼虫的口腔液才能引起损伤的烟草植株产生和释放该信息素,而人为损伤的植株是不产生和释放该信息素的。请用人为损伤的烟草植株进展试验,以验证上述结论:分别用等量蛾幼虫的口腔液和清水处理人为损伤的烟草植株,检测有无该信息素的释放(写出试验思路即可)。【方法规律】推断生态系统信息类型的方法1.(2023徐州模拟)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动物的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动物之间双
22、向传递B.生态系统的信息一般沿食物链从低养分级向高养分级传递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利用植物生长调整剂对果树进展保花保果,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解析】选C。动物的行为信息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如求偶行为,也可在异种生物之间传递,如捕食者的捕食行为向被捕食者的传递,A 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有从低养分级到高养分级的信息传递,也有从高养分级到低养分级的信息传递,B 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C 正确;用人工合成的植物- 13 -生长调整剂对果树进展保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系统 物质 循环 信息 传递 稳定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