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形式使用教具授课章节名称故都的秋教学目的1.品读鉴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3.探究交流,学习文章以情驭景、物我合一的特色。教学重点赏析五幅秋景图,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情味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联系与练习册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一教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
2、,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状写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了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何在?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跟随郁达夫去欣赏他笔下的故都的秋。“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二、检查预习,储备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槐树(hui) 落蕊(ru) 混沌(hn dn ) 平平仄仄(z)折去(sh) 潭柘(zh)寺 扫帚(so zhou) 著着单衣(zhu)颓废(tu) 一椽(chun) 馍馍(m
3、 mo) 廿(nin)四桥譬如(p)普陀(tu)驯鸽(xn) 椭圆(tu)2解释下列词语馍馍:馒头。 著着单衣:著,同“着”,穿(衣)。一椽:一间屋。平平仄仄:指推敲起字的韵律来。3填空(1)本文选自郁达夫文集,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
4、成一家。(2)陶然亭:名字取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出自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秋士:古时指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出自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欧阳子的秋声:指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三、朗读课文,梳理文本1朗读课文2梳理文本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总写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第1 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作者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全文
5、的中心句,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表现了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第2 段,通过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文章紧承第1 自然段“饱尝”二字,采用贬抑和排比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作者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在作者的心目中,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
6、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第二部分(311),描写故都秋的景物。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依次描写了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胜果等五种景观,表现了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第3 段,写清晨静观。这是作者描绘的第一幅故都秋景图,这幅画的时间是早晨,主体是“一椽破屋”,屋的背景是“皇城人海”。这里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有“天下驯鸽的飞声”,有“日光”,还有“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秋“来得清,来得静”,全无“皇城人海”的喧嚣。这是作者眼中的秋;面对秋,作者的心也如秋一样的“静”,他手捧茶碗,眼观碧空,耳听驯鸽,“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7、,“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显得悠闲自在。“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属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紫黑色,虽然也属冷色,但带悲哀、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失意而不绝望。红色是暖色,表现热烈激情,最不符合作者的心态。“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第4 段,写落蕊轻扫。写“落蕊”,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8、。花铺满地,视觉形象;脚踏花地,触觉感受。这里寂然无声,寂静无人,斯人徘徊,逍遥自在。写“扫帚的丝纹”,作者由“一条条”的丝纹发生一串串联想:“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什么说由“落蕊”而产生的这些“遥想”是“深沉”的呢? 作者从秋槐的落蕊与扫帚的丝纹中感悟到“落寞”的人生之大情,这便是“深沉”。第5 自然段,写秋蝉残鸣。在北国,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随时随地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
9、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第610 段,写都市闲人。“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奇”“有味”“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近于口语的排比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忽而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太阳又露出脸来”,一句一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一层秋雨一层凉”,写出了北国的秋雨也就更像秋雨。然而,作者的重心不在雨,而在雨后斜桥的“都市闲人”。作者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写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断,描写了他们的着装、行动、说话的语调,表现他们的悠闲,抒发他对这种田园般的都市闲人生活的向往之情。第
10、11段,写秋日胜果。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作者以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特征,来表现这“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第三部分(1214),抒写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第12 段,通过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现文人对秋的深沉、深情、深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说明悲秋是人类的共性。“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一个转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第13 段,既紧承上文,又呼应开头,进一步将南北之秋对比,形象地说明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1、。“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第14 段,直抒胸臆,收束全文。“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感情,只要能留住故都的秋,即使寿命缩短到只有它应有的三分之一,也是心甘情愿的。既直抒并强调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又使笼罩淡淡的忧虑的心田平添一层“悲凉”的氤氲,从而深化了主题。四
12、、资料链接,补充知识作家作品郁达夫,原名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多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