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
2、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安史之乱中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3、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
3、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此诗用词凝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被后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二、诵读全诗,把握内容,领悟情感(一)、指导诵读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范读,齐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明确】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
4、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二)赏读文本1、从诗歌标题中获取揣摩信息登高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哀景衬哀情。2、从诗歌内容、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诗歌分为几个层次?二层,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三)研讨思想内容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白茫茫的沙滩、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诗人俯仰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营造了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清的境界。2、颔联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用对比衬托手法,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