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一《红楼梦》试题汇编.docx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一《红楼梦》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一《红楼梦》试题汇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现代文阅读红楼梦试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
2、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镜中,化实为虚。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材料二:红
3、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种空间的艺术描写,或者说是一个主观化了、艺术化了的空间。它与客观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园林并不完全一样或相似。客观自然界具有广阔性、生动性、丰富性,而作为小说中的园林大观园则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想性,更富有诗情画意般的情趣。这正是小说中的大观园比自然风景更能打动读者和值得玩味之处。中国古代园林的妙处是在落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以达到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境界,曹雪芹抓住了造园的三要素(即花木池鱼、屋宇、叠石)来布局,使大观园每一景象都变幻无尽。园内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庭院深深,但各个庭院的布置又是各具独特风格的一园,即所谓的园中有园,景外有景
4、。这一方面是曹雪芹胸中智慧的展露,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大观园是作为贾府的“省亲别院”而出现在小说中,并不是曹雪芹为自己造园子。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大观园的一切景象都是曹雪芹思想的完善体现,二者之间有一致性,又有明显的差距,例如,第17、18回贾政率众人游园时,贾宝玉就乘机对稻香村的景象提出了强烈批评。小说中写道:“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在宝玉的眼中,这样造园实际上违背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之意。接下去,宝玉解释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邻,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
5、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曹雪芹在此处借贾宝玉之口批评稻香村的“穿凿扭捏”一段话,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表面看是就事论事,实际上他认为整个大观园各个景象虽然符合造园结构原理,但是由于“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故“似非大观”。在这里可以肯定曹雪芹造园的基本思想首先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其次,他特别强调“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用白话来解释这两句话,就是要因地制宜,方不会过于“穿凿扭捏”。他借古人“天然图画”四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
6、个理想,曹雪芹特别注意利用自然形态来表现园林景象的形式美。读者应该注意:“似非大观”四个字,绝非泛泛之语。这四个字从曹雪芹的笔下流出,否定的不仅仅是元妃所题“芳园应锡大观名”,他的笔锋实际上已经指向了小说之外。(胡文彬梦中园林,纸上大观谈与中国园林文化)材料三:大观园内的植物充分反映出中国庭园的特色及中国文化传统。例如代表文人坚毅不屈的“岁寒三友”配制在宝玉居住的怡红院之中;文学象征的芭蕉、梧桐也在适当的院落、园景中出现。红楼梦主角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种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而梅则寒冬开花,均不畏霜雪,故称“岁寒三友”,用以表示坚贞不屈的气节,向为文人所重。其中松树树姿苍郁
7、,古人视为君子的象征,所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书香宅第中绝对少不了松树,大观园自然不可能有例外。宝玉身上的玉不见了,妙玉请来拐仙,示语中出现“青埂峰下倚古松”句,隐指宝玉未来出家的命运就像深山幽谷中的松树一般。红楼梦的作者,擅长利用植物的特性衬托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质,暗喻小说人物的结局,例如以潇湘竹代表林黛玉,表现黛玉爱掉泪的个性,最终也和传说中的潇妃、湘妃一样,含恨流泪而死。湘云的个性开朗如盛开的芍药,作者安排醉卧芍药花下的情节,也在暗示湘云会离宝玉远去,因为芍药又名“将离”,是古代临别相赠之物,但离开后仍会返回的象征性植物。(潘富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
8、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文彬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艺术化了的空间,比自然风景更打动人心。B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园中凿池映景,化虚为实,丰富了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C曹雪芹依造园三要素布局,使大观园各个庭院各具风格。D在曹雪芹看来,园林仅符合造园结构原理是不够的,还要“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州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是“借景”。B红楼梦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
9、情调,这是“分景”。C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这是“镜借”。D大观园里的沁芳亭“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隔景”。3潘富俊认为,曹雪芹擅长利用植物特性衬托人物个性,暗喻人物结局。下列各项作为该观点论据,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潇湘馆除了竹子外,还栽有大株梨花。洁白的梨花也是黛玉高洁品格的象征;“梨”“离”谐音,也暗示了黛玉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悲剧命运。B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红梅傲霜凌寒、独自盛放,一如孤高傲岸的妙玉。C蘅芜苑中散发异香的那些藤蔓植物,据宝玉解释“那香的是杜若蘅芜,
10、那一种大约是芭兰”让人联想到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薛宝钗雍容华贵的形象。D稻香村为李纨居处。黄泥矮墙,茅屋前后植满农家常见的杏花,还有桑榆槿柘、佳蔬菜花。暗示守寡的李纨清苦寂寥的人生。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3分)5下面是对大观园中贾探春住处的描写。请根据环境与人物个性的关系,分析探春的人物形象。(5分)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
11、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B】(是化实为虚,而不是“化虚为实”)2【D】(是“借景”,而不是“隔景”。)3【C】“让人联想到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薛宝钗雍容华贵的形象”有误。“香草美人”和“雍容华贵”无关,且“藤蔓”并非体现雍容华贵。4大小互现,虚实相生,灵动多变。(3分)5(5分)(1)布局陈设气派,书卷味浓。(1分)暗寓了探春腹有诗书,志向高远的个性。(2分)(2)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挂着米襄阳烟雨图,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1分)烘托出探春高洁典雅的形象。(1分
12、)(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
13、,形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
14、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
15、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材料二:服饰审美是我们的精神反映和心理表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关于服饰与着装者心理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由此可见,服饰审美与
16、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红楼梦全书涉及服饰描写的内容共51回。书中大量的服饰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气质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红楼梦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单就款式来说,就有“窄裉袄”“比肩褂”“花绫裤”“绫棉裙”等50余种。其中“比肩褂”是清代女子常备的款式之一,俗称“背裕”。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
17、,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裕,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另外,服饰色彩也是曹雪芹描摹的重点。红楼梦描述各种服装色彩的分类中,红色是被提到数量最多的颜色,大约有30处,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杨妃色等;明确提到绿色的地方有10余处,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松花绿等。此外,还有多种黄色,如葱黄、鹅黄、蜜合色等。藕色、秋香色、玫瑰紫、月桂白、松花色等其它色彩,也在服饰或印染工艺品中常用。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的大量出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飞速发展。(摘编自杨雪梅论人物服饰与性格之
18、间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B.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红色代表热情洋溢,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一直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C.为适应肃穆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严谨的态度,古代百官朝服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D.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使用的论据十分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作者主要从建筑、服饰、瓷器三个领域选择材料。B.材料一通过元青花釉料配方随着时代不断改良的例子,表明
19、传统色见证着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C.传统色承载着我们对民族的理解,因此,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D.服饰的款式及合理的搭配能起到美化着装者的作用,这一说法可以从樊美钧的阐述中得到印证。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服饰的色彩审美”的一项是( )(3分)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4.有人评价:“中国的元青花,是我们依据自己民族审美特色,并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旷世杰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5.红楼梦中
20、薛宝钗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蜜合色(注:微黄带红的颜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薛宝钗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1.C【解析】A项,扩大范围,原文“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B项,强加因果,原文“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与“被视作吉庆之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D项,曲解文意,原文“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2.C【解析】读懂传统色,不是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的必要条件。3.B【解析】B项意为“这里是借伯牙绝琴的典故慨叹世无知己,说唯有美酒值得加以青眼”,与服饰无关。4.(4分
21、)元青花中的青色传达的独特审美感受,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和当代审美需求,体现它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审美特色。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了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以,体现它是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的产物。元青花蜚声中外,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体现它是旷世杰作。(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5.(4分)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薛宝钗的温柔、随和。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薛宝钗的心思缜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三)现代文阅读(本
22、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
23、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衢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