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0篇】.docx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0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0篇】初一数学熟练掌握各种运算及会分析数量关系,会推理论证是基础。进行有理数的计算和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次一秘范文为您整理了10篇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一秘范文将不胜荣幸。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
2、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
3、、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能
4、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学生学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
5、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出示投影1) 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口答) , , , , , 【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 (二)讲授新课 1例2 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 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 动笔:按思考的步骤
6、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 ; 【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习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 3例3 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
7、减法运算 思考:容易看到 , 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强调不要“跳步”太多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计算: ; ; ;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上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再动笔完成解题过程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说明:1小题主要考查乘方、除法、减法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容易出现 的错误通过此题让学生注意运算顺序3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点让学生搞清 与 的区别; , 计算
8、此题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4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本题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教法说明】习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回授讲解,然后再出一些变式训练进行巩固 (三)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 【教法说明】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四)反馈检测(出示投影4) (1)计算 ; ;
9、 ; (2)已知 , 时,求下列列代数式的值 ;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第一章教学评价指导 一、总体设计思路: 1、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几何体及点、线、面。 2、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棱柱的基本性质。 3、通过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通过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5、由空间到平面,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观察、操作、描述、想象、推理、交流 二、总体教学建议: 1、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 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
10、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其中动手操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学习开绐阶段,它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3、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棱柱模型制作等教学。 几点说明: 1、为什么安排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那么多实践活动,目的是什么? 2、教学中要处理好动手操作和思考想象的关系?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性质的认识过程 用自己语言充分地描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1、-通过操作归纳出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更好地想象图形。 4、展开与折叠的目的与处理(想和做的关系:先做后想-先想后做) 三、总体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在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发展。 2、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柱、锥、球的实物模型。 3、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4、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成长的历程。 四、每一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建议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12、,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了解圆柱与圆锥、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重点:图形的识别。 难点:图形的分类。 教学建议: 1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于这些情景中认识棱柱、棱锥、圆锥、球等几何体,学会从复杂的组合图形中把这些图形分离出来,或者让学生辨认复杂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2这里对图形的认识是初步的,不必给予精确定义。 评价建议: 1 过程性:关注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否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 2知识性:正确辨认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和球这些几何
13、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实例, 丰富对点、线、面的认识; 2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会识别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4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现象。 重点:点、线、面的认识。 难点:用运动的观点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 教学建议: 1几何中的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当我们把日常生活总的某个物体看作点时,我们只是强调其位置,而忽略了它们的大小。对于线、面亦是如此。在教学时可以通过P5页下面一幅图说说这方面的思想,让学生领会即可; 2点、线、面间的关系,书上从静止和运动两个方面来说明的,可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14、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知识性: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了解点、线、面的关系,会识别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第二节:展开与折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 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基本性质, 并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 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棱柱 教学建议: 1做一做是了解棱柱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时应让学生动
15、手折叠; 2建议先让学生观察折叠好的棱柱,说一说棱柱有哪些特点,再根据书上的问题串归纳; 3想一想应让学生先猜想说明理由后再操作确认; 4棱柱、直棱柱、正棱柱这三个概念不必向学生说明,教师叙述时注意不能混为一谈。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归 纳等活动中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 2知识性:了解棱柱的有关概念以及基本特性,能应用棱柱的基本特性解决图形折叠的某些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会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为平面图形,进而会把棱柱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3通过展
16、开与折叠实践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表面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重点:会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难点:按照预定的形状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 教学建议: 1对棱柱的各种展开方式不必求全; 2注重对图形的辨别,不必侧重于十一种平面展开图的分类。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正方体表面展开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发展,鼓励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几何体的模型。 2知识性:能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对几何体切截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面与体之间的转换,探索截面形状与
17、切截方向之间的联系; 2于面与体的转换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理解截面的含义。 难点:根据所给的条件做出它的截面。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不强,讲截面问题时,必须充分运用实物和动手实验; 2由于截面形状与截面的位置密切相关,教学时必须把截面的位置交代清楚。 评价建议: 1过程性:注重学生在对几何体的切截过程中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知识性:了解截面的意义以及截面的形状是由几何体的形状与截面的位置决定的。 第四节:从不同的方向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8、1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能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由实物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4渗透图形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转换。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难点:能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建议: 1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于观察、交流中体会不同方向看某个(或某组)物体时看到的图像可能是不同的; 2由于学生想象能力薄弱,建议多利用实物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三视图。 评价建议: 1过程性:注重学生通过观
19、察等活动自己认识到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关注学生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的培养。 2 知识性:认识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能看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正确认识三视图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画由正方体组成的较复杂图形的各视图; 2能根据正方体所搭的几何体的俯视图, 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3会根据(由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三视图去辨认该物体的形状。 重点:根据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相象出实物图形。 难点:确定组合体中小立方块的个数。 教学建议: 1做一做部分建议按先摆、再看、后画的方式进行处理; 2例1建议先让学生猜想,再通过摆一摆验证,最后归
20、纳一般方法。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画三视图过程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2知识性:会画由立方块组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俯视图正确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第五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了解圆与扇形的关系; 3通过对多边形的分割,感受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方法; 4在丰富的活动中发现有条理的思考。 重点:多边形、弧、扇形的概念。 难点: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
21、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 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_ _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_ 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10篇 初中 年级 数学教案 最新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