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docx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章练习题名词解释1 .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 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 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2 .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 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 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 几乎是文学
2、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 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3 .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 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 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 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
3、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宜书的一面,也包 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4 .楚辞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 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 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 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
4、九歌及宋玉、景差等 楚辞体作家的作品。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 祖。(1) “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 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2)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 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
5、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 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 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3) “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 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 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 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
6、界的基本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5) “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一个人 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 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 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4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 .
7、报任少卿书作者 o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司马迁【解析】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 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 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 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2 .史记的原名叫o 中山大学20H年研【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共一百三 十卷,又称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3 .司马迁说他著史记的目
8、的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究天人之际【解析】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他想通过 史记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4,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o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无韵之离骚【解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说 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二、名词解释发愤著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 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
9、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 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 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 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三、简答题(1) 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发乎情,止于礼”的出处“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出自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于礼。是先哲对理智、情感的升华;更是道德
10、与责任至上的一份情怀。传统儒学从来没有否定男女之间的性爱,只不过主张其应该节制而已。(2) “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发乎情,止乎礼”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 欲,要“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 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 事情。“发乎情,止乎礼”也被中国传统文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所遵守。例如诗经中的兼葭,汤显 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3) “发乎情,止乎礼”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常用来劝戒“性情中人
11、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被情绪驱 使,而要驾驭住情绪。童言虽无忌,但作为成年人,特别是公众人物,说话能不管不顾、“捧杀”和“棒 杀人权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2) 何理解“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1)“发乎情,止于礼”的出处“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出自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于礼”,是先哲对理智、情感的升华;更是道德 与责任至上的一份情怀。传统儒学从来没有否定男女之间的性爱,只不过主张其应该节制而已。(3) “发乎情,止乎礼”的
12、含义“发乎情,止乎礼”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 欲,要“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 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 事情。“发乎情,止乎礼”也被中国传统文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所遵守。例如诗经中的兼葭,汤显 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4) “发乎情,止乎礼”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常用来劝戒“性情中人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被情绪驱 使,而要驾驭住情绪。童言虽无忌,但作为成年人,特别是公众人物,说话能不管不顾
13、、捧杀”和棒 杀人权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3.温柔敦厚。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 “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 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2) “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温柔敦厚”的内涵“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 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
14、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 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 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 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 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 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1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司马迁在报
15、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 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 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 产物。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提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其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1)“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 寄托。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
16、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 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代表着 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 势力屈服。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 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 的思想内容。(3) “发愤著书”说具有不同于儒家
17、“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迫求和对发动实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 柔敦厚”、“主文谄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烈作用和鼓舞力 量。“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四、论述题1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是乐府古诗义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 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恨 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其艺术成就颇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
18、烘托,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 不野,婉转附物,忸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1)起兴发端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许 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2)艺术境界圆融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 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梦如幻,朦胧而又深沉,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与抒情有机 融合在一起。(3)语言技巧醇熟古诗十
19、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锤噪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 金”。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 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是浓缩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 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古诗十九首中有许多日常用语,虽造语平淡却有韵味;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 涩生硬之感。同时叠字、双关语的自然融入,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4)情感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 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
20、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总之,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 觉醒与痛苦。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 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2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 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 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1) “史家之绝
21、唱”是说史记的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 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 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 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开纪传体正史先河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 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 烁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
22、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 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 王蝎;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 优旃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奠定纪传体的基本格局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 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 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 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
23、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发愤著书”说的提出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 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 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 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 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1) “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 理论 批评 教程 期末 考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