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大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docx
《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大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大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27 一个粗瓷大碗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 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 级授课教 师学习目标1 .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2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有关“个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3 .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品质。.学习 重难点L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2,抓住重点语句,借助关键字词,感悟赵一曼的品质。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所以很难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和优秀 品质。本节课的教学,还应结合背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去体会、感 受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辅助1 .多媒体课件。2 .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创设
2、情境,导入新课1 .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个粗瓷大碗,一个普普通通的碗为什么会被 收藏在博物馆呢?它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去寻找答案。2 .资料链接。(1) 了解赵一曼。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一1936年8月2日),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 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 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 被捕,1936年8月就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 雄模范人
3、物”之一。(2) 了解东北抗日联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 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约30余万人,统称 东北抗日义勇军。(3) 了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体系以军事历史为主,主要从事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史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 .默读课文,思考:(1)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故事发生在什么
4、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2 .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并组词。重点提示:“陈” “侦”是翘舌音,“缸” 粱”是后鼻音。3 .学习多音字“还二人及八(归还)(还给)还一I Mi (还有)(还是)(还行)运用:这本书是还(儿(/八)回去还(M/)是自己留下?他做着艰难的选择。4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陈列】整齐的放置,供人观赏。【通讯员】后称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担任递送公文等联络工作的人员。【病号灶】专门给伤员做饭的地方。【架不住】禁不住,受不住。5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1)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2)
5、明确: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 子送给了新战士,自己因此长期没碗吃饭,一个小通讯员见状,便为她找来了个粗瓷大碗, 并在吃饭时装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给赵一曼,赵一曼知道这米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便偷偷 将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吃,之后她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的 故事。学习任务三: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品质6 .问题引路。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普通的粗瓷并不平常?7 .边默读边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明确:(1)放的地点不平常: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用的人不平常: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用的时间不平常:抗日战争时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粗瓷大碗 27 一个 大碗 单元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