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混合默写1 .按要求填空。(1),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2 2) ,身死人手。(过秦论)(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o (屈原列传)(4)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5)信而见疑,o (屈原列传)(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7)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答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夫作难而七庙栗靡不毕见 疾痛惨怛 忠而被谤 锄穆棘矜非错于钩戟长钱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
2、瓮牖、嗨、靡、惨怛、穆、矜、钻、指、迩。二、选择题组2 .按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以下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 度。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 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土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 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的。何晏王弼, 言谈称奇;王谢大族,;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顾恺 之写照传神,谢道根巧对诗句,东晋名上大展才艺这些的魏晋人物故 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o在今天,
3、我们的生活环 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我用袖子抹抹脸,开始除 草。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 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 起而攻之,才未酿成大祸。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气愤 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 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4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除草。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 T
4、o春雨淅沥,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我在那面镜子 里,看到了父亲模糊的面容。再擦亮点。我分明看到了自己。(有删节)8 .简析第段的作用。9 .赏析第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10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描写春雨时都出现了“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 布慢慢将它擦亮”一句。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1 .联系全文,赏析文章的标题。【答案】8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 然生长”的轨道的内容,开启下文父亲患老年痴呆症的内容。细致描述了患老年痴呆 症的父亲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的具体行为,让读者为之心酸,表现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心 疼与无奈。也为后
5、文父亲不小心点燃茶林做铺垫,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言之成理 即可) 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 纸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比以前更加矮瘦”、苍老的特点,比喻奇特,但又 很贴切,让人印象深刻,写出了“我”对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的父亲的怜惜。“捏在 我掌心。一方面突出父亲身形的矮瘦,一方面也照应我牵着父亲走的内容,暗示父亲 需要依赖我的照顾,从后文我因为父亲犯错而呵斥父亲来看,“捏”字也显出了我对苍老 患病父亲的傲慢,“捏”字表现作者的自责、忏悔。(言之成理即可) 10.首尾照 应,结构更为紧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标题中的清明节这个节气,富 有画面
6、感,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突出主题,雨水也在洗涤我的灵魂,让 我看清了曾经对父亲的无礼与傲慢,抒写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父亲的愧 疚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11.标题贯穿全文,全文主要围绕跟父亲有关的清明 节的事件展开叙述。如父亲清明带儿子去上坟,教育儿子对祖先要恭敬;父亲年老后一 次随儿子清明上坟,因老年痴呆病纵火惹祸。揭示主要人物,本文通过与清明节有 关的故事表现父亲的形象。如父亲教育孩子对祖先要恭敬,表现父亲对祖先的尊敬以及 认真严谨的性格特点。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闯祸,不慎燃烧了山上茶林,我因此怒斥父亲, 表现了父亲晚年患病的可怜无奈的状况。揭示主题,清明节”是祭奠死去亲
7、人的节日, 父亲晚年患痴呆症,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最后安详去世。标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 切的怀念之情、歉疚之情。(言之成理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我长大了,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这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他从此不再追我、打 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咱然生长的轨道。开启下文“老年痴呆症”父亲患老 年痴呆症的内容。“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 饭。他把裤子罩在头上,并为头憋屈在裤裆中出不来而嗷嗷大叫”这里细致描述了患老 年痴呆症的父亲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的具体行为,让读者为之心酸,表现作者对父亲老 去的心疼与无奈,也
8、为后文“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父亲不 小心点燃茶林做铺垫,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能力。“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像捏在我 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比以前更加矮瘦”、苍老的特点,将人 比作纸团,比喻奇特,但又很贴切,让人印象深刻,写出了“我”对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 老的父亲的怜惜。“捏在我掌心,一方面突出父亲身形的矮瘦,一方面也照应我“牵着他的手。他缩头弓 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的内容,暗示父亲需要依赖我的照顾,从后文“我疲惫地坐在地 上,看着满山焦土
9、,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我因为父亲点燃茶林而呵斥父亲来看, “捏”字也显出了我对苍老患病父亲的傲慢,“捏”字也表现作者的自责、忏悔。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首尾照应,形成一种圆形结构, 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形象 生动地把清明节雨水的冲刷比作在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的动作, 呼应标题中的清明节这个节气,富有画面感,两次出现,能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 共鸣,提高表达效果。“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形象生动表现
10、了雨水的洗涤的 作用,结合“我在那面镜子里,看到了父亲模糊的面容。再擦亮点。我分明看到了 自己“可知雨水也在洗涤我的灵魂,抒写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父亲的愧 疚之情。具有使主题更加突出的作用。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贯穿全文,全文主要围绕跟父亲有关的清明节的事件展开叙述。如父亲清明带儿子 去上坟,“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教育儿子对祖先要恭敬;“这 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把他越拉越远。父亲在清明节上 坟后的一次追打已渐长大的儿子未果;“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 茶林,父亲年老后一次随儿子清明上坟,因老年痴
11、呆病纵火惹祸。揭示主要人物,从标题读者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写父亲。通过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表现父 亲的形象。如“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父 亲怒喝一声一头点地?父亲发现儿子为祖先上坟行礼时态度漫不经心,教育孩子对祖 先要恭敬,表现父亲对祖先的尊敬,也表现他的认真严谨的性格特点。“我疲惫地坐在 地上,看着满山焦土,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闯祸,不慎燃 烧了山上茶林,我和乡亲一起救火,并赔钱打招呼,表现了父亲晚年患病的可怜无奈的 状况。揭示主题,清明节是祭奠死去亲人的节日,父亲晚年患痴呆症,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 老,最后安详去世。“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
12、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除草”“我在 那面镜子里,看到了父亲模糊的面容。再擦亮点。我分明看到了自己”,标题表达 了我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没有好好对待患病父亲的歉疚之情。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讥,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注释: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牙:军旗,竿上以象牙饰之。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
13、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12 .这首词在字数上属于一首。13 .以下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一开头用全景式写法点出杭州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B. “市列”三句,只抓“珠矶”和“罗琦”两个细节,反映了杭州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则写渔翁及姑娘的欢乐神态,由此生动 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D.结尾以作者欲将杭州美景画为图卷献与朝廷,以此烘托西湖之美。14.这首词通篇用赋体写法,请就此加以分析。【答案】12.长调 13. D 14.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 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
14、生活景象。通篇用赋 体作法,极尽铺陈,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 象。【解析】12.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知识。具体考查词的分类常识。词按照字数大致可以 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照段数可以分 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本词上下阕均在50字以上,属于长调,双调。13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 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
15、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D项,“欲将杭州美景画为图卷献与朝廷,以此烘托西湖之美”错误,“图将好景”不是烘 托,是直接表现,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故选Do14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考查赋体写法。赋,即铺陈,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 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等,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解答本题,首先 了解赋体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赏析。上阕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从街巷河桥、民居雅致、户口繁庶 等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市列珠矶,户盈罗绮”对仗工整,把市场的繁荣、 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写出一派富丽
16、堂皇的豪华景象。下阕写西湖,“有三秋桂子,十 里荷花”写尽西湖自然之景的美丽;“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嬉嬉钓叟莲娃”,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达 官贵人饮酒赏乐的场景。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 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整首词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 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
17、 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 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 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夫人家传刘树堂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 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 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日:“不科名即不读书耶? ”日:“亦 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 ”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 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庚午,夫人二
18、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ZVVVVWWWWWWVWWWWS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有息之债,典妆奁 偿之。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语奇甚, 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 出长安,疾劳交作。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冬仲迎养至保。侍奉三年如一 日,先慈见背又复然。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逮,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 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癸未三月,权天津道,夫人偕行。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 险。力求抢护
19、,未增料重赏不可。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夫人日:“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 ”悉出私蓄以给之。不足,开官库以补之。各堤垮无一 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赞,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 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凝得以多收也。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 伤,而忽不加察。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愧弗能和。夫人日:“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耳。”注花样:清末捐官在原班次外另捐的侍补缺名目鞅掌:事纷扰烦忙渝 灵府:浸润心田。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
20、(2)故孤釐得以多收也()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是年三月来嫔于我()A.嫔妃 B.妻子 C.用宾客的礼节相待D.嫁(2)先严由甘致仕() A.得到官职 B.表示愿意做官C.退休 D.官职的名称17 .第段的画线句共有三处停顿,请用“/”标出停顿。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18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逮,夫人日:“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 佐之。”19 .选出以下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B.先生未之奇也C.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20 .文章记载的夫人的言语富有
21、个性,请任举两例加以评析。【答案】15.跟随 寡妇 16. D C 17.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18,八弟树仁寻求用钱捐个补缺的官职,能力达不到,夫人说:“即使如果有一个空缺的位置,八弟的事就是借债也必须办,我卖了发簪和耳饰来 帮助他。”19. D 20.夫人六岁时,针对先生对女童读书的轻视反问: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被迫回答:还是要读书明理。夫人追问:既然要晓事明理,还 分什么男女?(两处对话)由此可见夫人年幼即通晓事理,既富机智,又有锐气。(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
22、习。从:跟随。(2)句意:所以孤儿寡妇得到更多地收留。整:寡妇。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这一年的三月嫁给了我。嫔:嫁。故选Do(2)句意:家父从甘退休回家。致仕:退休。故选C。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穷困不是令人为难的事,身处穷困之中(学会怎样处置)才是难事。不考虑收入 和支出的情况,是导致穷困的途径。“窘非难”,是完整的主谓判断句,在其后断开;“处窘为难、是完整的主谓判断句,在其后断开;“取窘之道”,是语义判断句,句意:是导致穷困的途径,在前面断开。所以正确断句为: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23、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嗦”,寻求;“捐花样”,用钱捐个补缺的官职;逮”,至U,到达;“虽”,即使;若”, 如果;“易”,卖;“以“,表目的,来;“佐”,帮助。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我司赈务亦惟惧满”。句意:我的部门赈灾事务也是人满为 患。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先生未奇之也”。句意:先生并不认为奇怪。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句意: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之)匈奴使”。句意:送被拘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回国)。只有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它都是宾语前置句。故选Do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上海市 交通大学 附中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