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评课稿(6篇).docx





《《认识厘米》评课稿(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厘米》评课稿(6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认识厘米评课稿(6篇) 今日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熟悉,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张教师执教。张教师导入得非常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局部非常流畅,各个环节连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熟悉几厘米开头,课堂秩序略微有点混乱,在熟悉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现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略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简单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其次节是左教师执教。左教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度量
2、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探究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争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现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终展现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熟悉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观察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刘教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熟悉1厘米的。在学
3、生熟悉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熟悉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教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泼,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熟悉。紧接着,刘教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知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刘教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看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布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
4、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熟悉。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熟悉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熟悉。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全部对厘米的熟悉都是在学生亲自参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学问对学生来说是不简单遗忘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许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熟悉厘米评课稿2 纵观薛教师今日展现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
5、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楚,构造清晰。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把握学问。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学问的产生、进展的过程,思维力量得到进展。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终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特别好有肯定思索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参加,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加本节课活动,
6、把所学学问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当说教师的素养很好。 熟悉厘米评课稿3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教师的熟悉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受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留意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
7、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熟悉1厘米的。教学中,鲍教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知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教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看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布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熟悉。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
8、熟悉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熟悉。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全部对厘米的熟悉都是在学生亲自参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学问对学生来说是不简单遗忘的。 二、留意呈现学问的现成过程 鲍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教师供应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觉,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终得出要量长度,必需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进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熟悉厘米后,教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厘米 认识 厘米 评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