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作为一种兼容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功能的新闻文体,新闻述评从1918年正式出 现(每周评论,国内/外大事述评)起即备受业界推崇,在改革开放后又因存在“新闻 报道说、新闻评论说、文体杂糅说、淡化文体说”等争鸣之声而引发了学界研究的高潮, 然至21世纪10年代之后,尤其是当下,非但研究之气势回落,争鸣之声渐止,就连认 知和应用方面也落入了 “新闻评论说”之窠臼。认知方面,随着争鸣之声的渐止步于“新 闻评论说“,后学者极易对新闻述评的“是什么”产生以蠡测海之判断,认
2、为其就是新闻 评论的一种;应用方面,缘因“评”收尾,业界实操者多侧重其评论功能的应用。然而, 作为一种存在百年且可溯至先秦的文体,新闻述评尚有诸多的可能性,正如童庆炳曾说, 文体大都是“文以代变和与时因革”的,任何以某一时代或当下视角定义或评价文体的都 是片面的。新闻述评的源头可溯至古代文学领域内的“述与评”的概念发生,并可沿袭至近现 代应用文领域内的“述评”概念,以及现代新闻领域内的“新闻述评”概念。羽化出文学母 体之前,新闻文体一直以寄居之态存在于文学领域,是而,新闻述评概念的溯源可追至 古文史时期,在古文史的文体辑录中,不仅“新闻述评不见其踪,且连述评一体也 未见踪迹,倒是“述”与“评”
3、二体留有记录。古文史时期的“述与评”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在于若按功能论析,二者均可划入 序跋类,而同时以功能和起源论析,则前者归入杂记类,后者归入史论类。从实践领域 溯源,前者可溯于吴陆绩周易述,流有隋刘炫尚书毛诗春秋孝经述议,及魏邯郸 子叔受命述;后者可溯于晋孙毓毛诗异同评,流有陈邵周礼异同评、江熙公 谷二传评及梁袁昂书评。然虽可溯至三国与两晋,其真正作为文体被辑录在册却 多在明清两朝。明清两朝的文体明辨序说(明-刘师曾)、文体通释(清王兆芳)和文体刍 言(清-吴曾祺)都曾对“述与“评二体予以辑录,并在概念上有所呈现。其中,“述” 的涵义上大体有二:一日“撰“,二曰“序;评的涵义均呈现为“品
4、论”和“评议”。继“述与评”二体后,述评开始作为组合词汇出现于系列的汉语词典、新闻学辞 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是说每个作者的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离骚与杜 甫蜀相均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根据“屈原与杜甫到死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们或许永远带走了对自己的不理 解”可知,文学创作应遵从内心,不以他人的理解与赏识为写作目标。根据“被他人顺利 接受显然不是我写作的动力”“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误解的时候“,屈原、杜甫生前的写作 并未得到知音理解,但其作品离骚蜀相写出了诗人心志,流芳千古。离骚是 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蜀相抒
5、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既有对历史的评说, 又有现实的寓托。根据“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可知,文学创作如同种树样,具有不确定性。 屈原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棵橘树”,是说他们同样创作诗歌,但收获的果实不 定完全相同,离骚为骚体诗的代表,蜀相我律诗,体式不同,体现了两种诗体 的独特魅力,因此文学创作应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写作的顺利。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王羲之,宇逸少。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年十三,尝 谒周凯,凯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
6、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 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咽书日:“吾素自无 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 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马.区侯,关陇、巴 蜀皆所不辞。羲之既H护军,义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 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 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时骤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我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 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
7、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 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 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 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 于肾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年五十九卒, 赠金紫光禄大夫。(晋书卷八十,有删节)【注】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材料二: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 钟繇、梁鸽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 举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
8、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 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及A述B蒙C显D授E羲F之G耻H为I之J下K遣L使M诣N朝O廷P求Q分 R会S稽T为U越V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羲之遂报书日”中的“报”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吾今且报府”的“报”意思相 同。B. “羲之既拜护军”中的“拜”字表示授予官职,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拜相如为上 大夫”。C. “若蒙驱使”中的“驱使”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妾不堪驱
9、使”中的“驱使嗜思 不同。D. “始知学卫夫人书”中的“始”字的意思与杜甫客至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始” 字意思相同。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莪之少有美誉。周凯招待客人,在客人还没吃时先割下一块牛心炙递给他,羲之由 此扬名OB.羲之决定出仕。他先前多次拒绝朝廷征召,但在儿娶女嫁后,接受了殷浩的建议为 官任职。C.羲之轻视王述。他请求把会稿郡改为越州,此事连路上行人都觉得不妥,更被贤者 耻笑。D.羲之广闻博取。游历后不断开拓视野,及时摆脱卫夫人书法的影响,探源明理,及 其用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
10、果欲内吾,誓不许之。(2)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14 .朝廷公卿都爱王羲之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推辞不就任。 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0. EKP 11. A 12. C 13. (1)我向来没有在朝廷中任职的想法, 在王丞相执政时,他坚决要纳我入朝,我誓死不答应,(2)这时我五十三岁了,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死去),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己。14.王羲之从小就有不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王羲之学尚子平退隐山林。【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及至王述拥有显赫官位,裴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报朝廷,请求把会稽郡分 出为越州。“
11、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和求分会稽为越州三个结构完整分句的主语都是“羲之”,故 “羲之”前应断开,“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和求分会稽为越州”三个分句间应断开。故选EKPo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报”,回答/通“赴”,赴任。句意:羲之于是回信说/我今天将要去赴 任。B“拜”,都表示授予官职。句意:王羲之被封为护军将军/授予蔺相如上大夫。C.“驱使”,指派/使唤。句意:如果蒙受指派/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使唤。D.“始”均是“才”的意思。句意: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 才打开。故选A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
12、能力。C.“此事连路上行人都觉得不妥”错。原文“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是说“派去的使者言 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的耻笑”,此项把“行人”误解为“路上行人 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向来;“直”,当(在).的时候;“内”,纳,使进入。(2) “恐”,担忧、担心;“奄及”,突然死亡;“聊”,姑且。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原文“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 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可知,王羲之从小就有不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由材料一原文“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13、“可知,王羲 之学尚子平退隐山林。参考译文:材料一:王羲之,字逸少。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元帝司马睿过江,是王旷最先提出建议。 王羲之十三岁时,曾去拜访周凯,周凯仔细打量他,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流行吃牛心 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凯先割下一块递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王羲之少负美名,朝廷公卿都爱他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 推辞不就任。再拜授护军将军,又拖延推辞不就任。扬州刺史殷浩向来敬重他,劝他应 召。羲之回信说:“我向来没有在朝中任职的想法,在王丞相执政时,他坚决要纳我入 朝,我誓死不答应,回绝的书信手迹仍在,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不像足下以参政为进退 的准则。自从儿娶女嫁后
14、,我便打算学尚子平退隐山林,多次与亲朋好友们谈论过此事, 不是一两天的事。如果蒙受指派,前往关陇、巴蜀都在所不辞。”王羲之被封为护军将 军后,又极力请求任宣城郡,朝廷不许,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时殷浩与桓 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来劝诫他,殷浩不 听。到殷浩要北伐时,要之认为必败无疑,写信阻止殷浩,言语十分恳切。后来殷浩率 兵北伐,果然被姚襄打败。当时舞的将军王述少负盛名,与王羲之齐名,可羲之十分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 不和。王述先在会稽任职,因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代领王述职务,只去王述家慰问过 一次,就不再去拜访。王述每当听到角声,都以为王羲之来看
15、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 来。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王述为此十分怨恨他。到王述任扬州刺史时, 就职前,走遍会稽郡,却不拜访羲之,临要出发了,告辞一下就走了。及至王述拥有显 赫官位,我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报朝廷,请求把会稽郡分出为越州。派去的使者 言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的耻笑,过后王羲之内心深感惭愧。后来王述到会稽郡 检察,所有的刑罚政令都要考核,主事官员疲于考核应对。王羲之深深地以此为羞耻, 便称病去职,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上一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五十 九岁时去世,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晋书卷八十,有删节)材料二:我少时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就以为很了不起;等
16、到我渡江后在江北游历名山,看到 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作品,又到许昌,看到钟繇,梁鹄的书法,又到洛阳,看到蔡也 的石经三体书,又在从兄王洽那里见到张昶华岳碑,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 只是白费时间罢了。于是改换起初(学书)的老师,就(直接)从各种碑刻中学习(书 法)。这时我五十三岁了,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死去),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可将 它藏在密室里,不要传给不该传的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刺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 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
17、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 脂井坏寒蛰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隋军破金陵,陈后主躲入此井,后被擒。 寒量:寒蝉。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描写金陵六朝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情调悲凉,笼罩全篇,传 达出作者登高望远时深重的历史沧桑感。B.上阙一个“急”字将作者的内在情感外化,潮水之急,意味着在这夜深时分,登览感 怀的词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C.下阙承接上文,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与上阙描写六朝豪华亳无消息相辅相成, 主旨血脉贯通。D.结句的“只有”照应起句的“更无”,收
18、束全词,一气呵成,词作因而显得布局合理, 通体和谐完整。16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阙。【答案】5 C 16.开头虚写“六代豪华”,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 时光流逝:实写眼前“山川形胜”,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虚写“王谢堂前”,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实写“乌衣巷口”,燕子见证了当年 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词的上阙虚实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作者对兴哀难定,繁华易逝的慨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词艺术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C.“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错误,“空陈迹”意为“徒然只留下历史遗迹”,与六代豪华亳 无消息看似相反,实则相
19、成。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起首虚写“六代豪华”,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 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三句 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实写眼前“山川形胜”,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 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令人感慨万千。接下来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系化用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 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这里的“乌衣巷口”,这里 似曾相识的燕子,将作者的思绪带到王谢家族兴盛之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20、虚写“王谢堂前”,进一步将寥落与繁华进行了对比。“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也是化川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这既是写眼前之实景,又熔铸了刘禹锡诗歌的 意境,情绪惆怅、孤寂,燕子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词的上阙把往昔六朝的繁华与今口的寥落进行对比写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 对比,虚实相生,作者的心绪也如词中潮水一般地澎湃,表达作者对兴衰难定、繁华易 逝的慨叹。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I)屈原离骚中,想到草木飘零凋谢,恐怕有才德、有作为的人逐渐衰老的句子 是:“, (2)蜀道难中,李白在“, ”中,通过对行人神情和动 作的细微刻画,更加生动地
21、凸显了蜀道之难(3)鸥鸟是古人常用意象之一,如杜甫客至中“借鸥鸟表达闲适之 情;黄庭坚登快阁中“一句借鸥鸟表达归隙之意。【答案】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但见群鸥日日来此心吾与白鸥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惟、零落、恐、扪、胁、抚膺、盟。六、简答题组阅读材料,完成各小题。材料:何为国风? “国风”二字,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风收录了当时十五国的民 间诗歌,又称国风。但今天的国风,它是华夏服饰的还原?是带有唐宋雅韵的歌舞?是 对明代花瓶的复刻,还是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关于国风的定义,学界聚讼纷纭,。 既然难得其义,不妨浪漫些,把国风当作
22、一粒在你我脚下的这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 惯看春风的种子。国风,一国之风。风从何处来?从旧时的传统,从文化的大树根系里绵延、生发而 来。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都可称之为国风?那可未必。这几年, 不少时尚品牌也喜欢走“中国风”。例如在包包印上几个汉字“我爱你”,把十二生肖做 成项链、手表,在胜上画上祥云等等,可谓 ,让人目不暇接。尽管这些公司已将中 国元素大幅度地呈现,依然给人一种 的感觉,还会被网友调侃辣眼睛。其实,一提 到国风,可以有外在和内里两方面。外在,是诸如纹样、材质、工艺等表达,更为具象 化,是形式上的传承。内里,则是背后的文化内核和审美情趣,它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说,
23、 可是,有些美,你一眼望去便知道它是属于中国的美,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国风的,请加以概括。【答案】18.莫衷一是花样百出格格不入/不伦不类19.历史起源定义来源现实应用内涵【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聚讼纷纭可知,此处说得不出一致结论,可填“莫衷一是莫衷一是:不能决 定哪个是对的。语境说尚品牌的“中国风”样式非常多,看不过来,可填“花样百出花样百出:不断 更新,变化。形容做某种事的方式、手法非常多,形形色色眼花缭乱。结合”被网友调侃辣眼睛”可知,此处说中国元素的呈现不符合人们审美,很不得体, 的可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湖北省 武汉市 华中师大 附中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