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下册教案【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二物理下册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
2、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
3、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
4、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
5、、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
6、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
7、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 篇三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
8、,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
9、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
10、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
11、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
12、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
13、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h-25= g(t-1)2 由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
14、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
15、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
16、: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
17、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
18、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
19、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
20、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物体是否运动,多是来自于经验的判断。对两辆并驾齐驱的车,为什么有人说它动,有人说它不动,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许多学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物理课给大家一个科学的判断依据,就要引入坐标系和参考系。至于为什么要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把什么物体看成质点,这其中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
21、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教学理念: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