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7篇).docx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7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通用7篇)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力量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尝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宝。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美丽,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存。 2
2、体会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家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争论、沟通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纳课件进展教学(幻灯片)。教具预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3、】 一、导入新课,介绍。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日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根底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
4、光,画出一幅气概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真实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立刻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宽阔,翻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宽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答复。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5、“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似乎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眺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宽阔、两岸平旷的风光,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长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消失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颖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宽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安静的江面上所欣赏到的奇异美景。假设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家乡水是指流经家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家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家乡,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时依依不舍,思念家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风光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7、。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家乡水”送行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向往。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 能娴熟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颖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颖。这里的新颖不在描写风光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
8、 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颖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突然消失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涯云彩各种奇异的外形,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寻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由于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颖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始终在四川
9、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巡游峨眉,隐居青城,所熟识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逝,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颖了。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问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力量目标:培育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力量; 3、 情感目标:培育喜爱自然山水、喜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写作背景及的相关学问,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根底上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 感悟的家国之思,激发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10、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讨论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教师学习的。特别感谢刘教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照顾,也特别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协作。今日承蒙刘教师的照顾,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感谢刘教师,感谢同学们! 二、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表达了思念家乡、喜爱家乡的情感。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 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四、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诞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举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消遣。后
12、遭人妒忌,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傲岸,轻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这都表达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闻名的有许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
13、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半夜吴歌等等。 五、朗读全诗 六、研习诗歌 (一)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三)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远景,俯视 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4、 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
14、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江月、云霞;比方; 黄昏; 近景,仰视 5、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漂亮织女) (四)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家乡的喜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25岁始终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水送人,人思乡”。 (五)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呈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美的
15、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七、学问拓展,见发给学生的资料。 八、作业布置,见发给学生的资料。 四、完毕课程。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导学 (一)阅读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宏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
16、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巡游。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尽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风光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立刻开阔,别有一番风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以下词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 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把握诗歌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索,后小组沟通争论。 1、
17、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随”、“入”的妙处。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光。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消失消逝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原野。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实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淌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清澈,普照大地。那漂浮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丽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家乡的依恋
18、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三、稳固训练: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仍怜家乡水() 2、这首诗一共四联,首联交代了,颔联和颈联写出了沿途看到的风光。尾联抒发了。 3、诗歌交代了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的句子是:,。 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所看到的壮阔风光,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的诗句是:_,_。从俯仰两个视觉角度描写长江秀丽风光的诗句是:,。 四、中考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1、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 A
19、.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风光。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逝,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宽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C.颈联通过两幅漂亮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犹如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其次幅是天涯云霞图,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D.“应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观赏美景转入肤浅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迎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20、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实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淌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 4、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壮美的风光。两岸的山峦慢慢消逝了,眼前事一望无际的宽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宽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家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顾?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家乡水,是由于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深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
21、字相照顾。 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光。两句中的其次字练得好。“随”字,以动衬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宽阔的原野。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消失消逝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原野。 5、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家乡水,是由于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深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顾。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风光:山渐渐消逝了,眼前是一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渡荆门送别 荆门 送别 古诗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