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资料推举-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 金丹 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 也称李翕颂。因额有惠安西表 四篆字, 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 为摩崖刻石, 由五瑞图、正文、 题名三局部组成。五瑞图居右上方, 正文居中, 题名居左。总高 212 厘米, 总宽 298 厘米, 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字形方整, 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西狭颂 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其文字考释, 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 洪适隶释、隶续, 清人顾蔼吉隶辨、
2、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毕沅关中金石记、 王昶金石萃编、 冯云鹏、 冯云鹓金石索, 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 等。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 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陡崖之南壁。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 幽鸣空谷的白鹿、 滋润万物的甘露、 蓬勃威蕤的木连理, 生气盎然的嘉禾。紧贴甘露的左旁, 有纯朴忠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 俗名五瑞图。款为:君昔在黾池, 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 致黄龙
3、、 白鹿之瑞, 故图画其像。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 万物欣荣的景象。沿省道江武大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 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 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它面对单山, 背倚庄子山, 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它与成县的吴挺碑、 鸡峰山、 苍龙岭、 香水洞等古迹浑然一体。西狭颂以它独特的魅力, 以它所处的绝胜美景, 吸引着很多学者和游人。宋代文人曾巩曾写下一篇西狭颂 跋尾, 其中这样描述道: 缘壁立之山, 临不测之溪, 危难阻峻, 数有颠覆陨坠之害。其修道和刻凿之艰辛可见。由于西狭颂 的选石选址甚佳,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 保存-最资料推举-如此完整者实不多见。摩崖
4、在鱼窍狭阴面陡崖上, 上有拱起石岩遮护, 下有深不行测的黄龙潭, 险峻特别, 难以企及。民国甘肃通志稿 载:按此碑在汉碑中剥蚀最少, 以临江摩崖, 毡捶不易,故较他碑独获保全, 宜海内视为珍秘也。加上太阳直射不到, 雨水淋浸不着,岩石质地坚韧, 这些就是西狭颂 得以保存最完好的缘由了。清人杨守敬平碑记 云:方整雄伟, 首尾无一缺失, 尤可宝重。环境同样造就了西狭颂,它给后人留下了 完善的汉代摩崖石刻印象。西狭颂 与石门颂、郙阁颂被合称为著名的三颂,石门颂 已从崖壁上凿出移至汉中博物馆,郙阁颂也因修路而凿迁至略阳灵岩寺, 只有西狭颂 还在原处, 叙说着历史的沧桑, 原汁原味的汉代风范, 让我们真
5、实地领悟着古老而悠远的汉人情愫。历来汉碑署作者姓名的不多, 而在西狭颂 的最终题记中, 有仇靖字汉德书文 字样。洪适在隶释 中说:仇靖字汉德书文者, 挥翰遣词皆斯人也。告知我们它是仇靖撰文并书, 这在汉碑中也属罕见。3 / 25作为书佐文吏的仇靖虽不像蔡邕、邯郸淳那样声名显赫, 但他却静静地向千年以后的人们表达着对书法的感受,是那么真实。他的书法显示出方整博大的气象, 也在疏放跌宕中呈现出超迈高华的意趣, 应视为汉代隶书碑刻中重要的书写人物。仇靖的文笔造就了西狭颂,同样赖以西狭颂 而留下了仇靖的名字。西狭颂 是在东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 这 一时期的金石铭刻和墨
6、迹两大类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尤其是汉代隶书刻石风格多样, 有碑碣, 有墓志, 有摩崖, 有石经。或端庄, 或秀丽, 或奇肆, 或古拙,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狭颂 以其方整静穆、 疏朗跌宕、 瑰丽华滋、雄浑博大的艺术特征, 在汉代石刻中别具风采, 成为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二、西狭颂 临摹述略 西狭颂 从东汉静静地躺在鱼窍狭到今日, 已经从歌功颂德的纪实功用转变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经典了。宋代以后, 西狭颂 的拓印行世, 为世人所宝。清代初期金石考据学的再度盛行, 人们不仅仅热衷于碑版的搜求和保藏, 并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 一度形成了隶书热潮, 其后的清代中后期书坛也是隶书名家辈出,
7、群星绚烂。-最资料推举-从整个书法史的进展来看,西狭颂 尤其为清代书家所青睐, 多有临摹之作存世。如巴慰祖得其爽健、 伊秉绶得其质朴、 何绍基得其浑厚、 吴熙载得其俊逸、 杨岘得其整肃。巴慰祖1744-1793 精通书画金石, 尤善金石文字,务穷其学 名动一时, 家藏书画真迹、 钟鼎彝器甚多。巴慰祖节临西狭颂, 能用笔爽健, 结体开张。人谓之确有延熹、 建宁遗意, 虽为临作, 却在原刻之外自出己意, 谨严中见险劲, 实属不易。伊秉绶17541815 的隶书, 在清代书坛显得很特别, 他以其鲜亮的隶书风格在书法史上占得一席之地, 他的隶书主要得力于张迁碑、衡山碑 等, 也临摹过西狭颂, 伊秉绶的
8、临摹, 早年也曾尽力做到相像, 后来的临作便更多地表现其个人意趣了。他用笔平实, 极具光滑之美, 结体宽博, 而具有宏大气象。何绍基17991879的隶书固然也是有清以来颇为显著的一家,他以临张迁碑 著称于世,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隶书风格。他所临西狭颂 也极具神采,行笔虽略有抖动, 但不失酣畅淋漓之意, 浑厚中寓灵动, 质朴中见恣肆。吴熙载17991870 在篆隶上颇有成就, 在邓石如的根底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曾临西狭颂, 并在临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5 / 25此碑纯篆法, 正是隶体,与分异处, 在波发不出锋。表达了他临西狭颂 的态度。他的隶书, 铺毫直行, 饱满酣畅, 时见爽健峻拔之意
9、。杨岘18191896 一生创作以隶书为主, 对东汉隶书碑刻多有临摹, 特别是对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 着力最深, 晚年在放纵之外, 又辅以颤笔, 流于颓唐。尽管在群星绚烂的清代隶书家中并不格外精彩, 但也属有自己的个人面貌。杨岘临西狭颂, 力求敬重原作, 临得严谨端庄, 从用笔上看, 略用抖动来表现金石气, 生涩中略显拘谨。从结体上看, 过于整齐划一, 失去了西狭颂原来惊异而丰富的变化。从章法上看, 茂盛有馀, 而疏朗缺乏。虽略有形似, 但原刻的精神面貌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由于是临作, 所以远没有他在隶书创作中的那种果敢和放纵。今人也有钟情于西狭颂 者, 如来楚生、 林散之、 高二适等, 他
10、们也时而摩挲西狭颂, 从所留临作来看, 降落迟重, 林临生涩, 高临轻捷, 各有千秋, 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对于西狭颂 的临摹, 从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是用笔。用笔问题是解决隶书临摹的首要问题, 吴熙载认为此碑纯篆法,这是很有见地的, 篆隶之间有着不行分割的联系, 学隶书者如能先通篆书为好, 中锋用笔是其最主要特征的连续。-最资料推举-固然, 这也要看状况而定, 有些隶书篆法就相对要少。西狭颂 中锋用笔, 圆浑而厚实, 它的波挑相对于石门颂要清楚, 相对于礼器碑、乙瑛碑 等其他庙堂碑要含蓄。清末书法家姚孟起在字学忆参 中说: 临汉碑宜有石气, 然非拳曲之谓也。问:何谓石气? 曰:不行说! 他将
11、金石气惊奇化了。所谓金石气, 就是青铜器和石刻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 产生了苍茫并饶有古意的艺术气息。强调金石气是清人的观念, 也是清人的制造, 但走到极端就消灭了造作。今日我们临西狭颂, 在行笔中可以生涩中见流畅, 毛枯中寓滋润, 前人所谓十疾五迟、直中含曲, 但不必以抖动来强化金石气, 走到晚清碑学末流的老路上去。其次是结体。杨岘认为结体在篆隶之间, 学者当学其古而肆、 虚而和。康有为也说疏宕则有西狭颂, 可见其疏朗和跌宕。西狭颂 的结体看似方整严谨, 实质跌宕有姿, 自然生动。在临帖时既要留意其方整的架构, 也要留意其微小的变化, 不可将其临得刻板而无生气, 也不行将其临得平坦而无跌宕,
12、 多多体7 / 25会自然的妙趣。再次是章法。清人徐树钧在宝鸭斋题跋 中, 称西狭颂 为疏散俊逸, 如风吹仙袂飘飘云重,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也为确评。当我们面对实地的摩崖, 或是整张的拓片, 就可以领悟到它的精神。西狭颂的整体章法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秩序井然。横有行, 纵有列, 它不像其他某些摩崖因石质不好而依山就便地粗糙刊刻, 而是比较精工。二是疏朗有致。字距大,行距疏, 虽雄浑质朴, 但仍给人清心之感。在临摹时应留意到这个特点。再则在临摹时不要只留意到单字的构造, 而无视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使整幅临作精神绚烂。对于古法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娴熟把握
13、法则, 才能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根底, 正如孙过庭书谱 所说:法规闇于心胸, 自然容与徘徊。此外, 要领悟汉人和汉碑的风格气韵, 清人于令淓在方石书话 中说:汉隶古拙之气,去篆籀未远, 犹存前代骨力, 故书法之亡在气骨, 不在形体。-最资料推举-他提出要远追古法, 特别是古人书法的气骨, 对于篆隶书的临摹尤其如此。西狭颂 的临摹,要从初期的技法层面的训练, 最终转化到精神气质层面的追求。三、 由西狭颂 引申出的隶书创作 临帖的最终目的是创作,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功地从临摹走向创作呢? 临摹西狭颂, 需要我们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从西狭颂走向隶书创作, 需要我们有思想力,
14、有制造力, 这需要一个长期积存的过程。固然我们也不能把临帖和创作完全割裂开来, 这是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 也多是一个书家终身相伴的状态, 王铎的一日临帖, 一日应请索 就是一个例证。从临摹到创作, 初学者常常会脱节, 这需要有一个过渡的历练。从书法史的进展来看, 这种过渡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和多样的。集字法通常被认为是这个过渡的最根本的方法, 常为初学创作的人所使用。严格说来, 集字作品不是创作, 而是属于选字临摹, 是从临摹到创作过渡的一个桥梁。但集字可以让人们初尝创作的乐趣, 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9 / 25内容。目前就西狭颂 的内容来说, 集字一般是对联, 或者是字数不多
15、的作品, 由于它到底受原刻文字的局限。固然, 书法史上有些大家也是不经受这个过程的。意临是创作的前夜, 所谓意临, 不是临其大意, 而是参以己意, 并得其精神。它需要我们对范本的深度理解和消化, 并融入自己的意趣, 从似到不似, 也就是一个从他神到我神的过程。如吴昌硕临石鼓文, 我们几乎不把它当成临作来看了, 它已经完全自出机杼了, 赋于了石鼓文 的生命, 固然, 他的篆书创作 就自然而然进入到他自己的自由王国了, 篆书风格也因此形成。吴昌硕的临摹和创作是不是能给我们的隶书创作供给一个借鉴呢? 此外, 郑簠隶书初学宋比玉,去古渐远, 后钟情汉碑, 知其朴而自古、 拙而自奇, 沉酣其中三十余年,
16、 但他没有拘泥于汉碑的一点一画, 而制造出冷静而兼飘舞 的个人隶书面貌, 后世受其影响者甚众, 成为一种的隶书创作模式。金农隶书初受郑簠影响很大, 一派郑氏风范, 后来以华山片石为师, 所临西岳华山庙碑 极具个人意趣, 并由此生发出他的隶书风格, 可谓成功的典范。古人常常借古帖滋养自己, 而不是做字帖的奴隶, 这一点需要我们有糊涂的生疏。-最资料推举-隶书创作的面貌, 从方法上说, 也可以专攻一家, 旁涉其他。也可以兼收并蓄,融合多家。何绍基的隶书是从张迁碑 出来的, 同时融入了其他汉碑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隶书风格。伊秉绶学习多种汉隶碑刻, 如裴岑纪功碑、北海相景君碑、韩仁铭、尹宙碑、张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狭颂 注释 及其 临摹 创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