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汇编15篇).docx
《《雾凇》教学设计(汇编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凇》教学设计(汇编15篇).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雾凇教学设计(汇编15篇)雾凇教学设计1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 3、板书课题:雾凇。指导写 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动笔圈诞生字词标号) 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 3、沟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美) 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 (1)景象局部: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雪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耀,漂亮动人。这就是著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
2、解“著名全国” (2)形成局部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寒冷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凝”,后鼻音 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 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 *从当年12月/至其次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饱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充满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 遇冷凝聚: *每当夜幕降落,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漂浮,涌向两岸,覆盖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沉没了。慢慢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
3、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 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四周在雾气覆盖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 这蒸腾的雾气,渐渐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渐渐变成银条,最终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美局部 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雪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情愿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过度:毕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美?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雾幕零 堤俗摄淹模 凝 氏 觉得哪个字比拟难记?你有什么好方法?哪个字需要教师帮助?范写,生描红。 四、小结 这么壮丽的雾凇奇观,毕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
4、发出怎样的赞美呢?下节课我们将连续走进松花江。 22、雾凇 景观 形成 赞美 雾凇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散文。说是写景,其实在用美丽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的用词之精妙,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可以借助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 教
5、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奇怪和漂亮。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缘由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感悟雾凇的奇怪漂亮,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缘由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漂亮,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词语嬉戏,揭题质疑。 1、这节课是上午的最终一节课了,大家肯定很辛苦。我们先来玩一个汉字嬉戏,怎么样?(形声字,依据偏旁猜意思) 大家看这一组汉字:蜻、晴、清,“青”表示它们的读音,而我们能够依据它们的偏旁猜
6、出每个汉字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形声字。 看,教师出示松树的“松”,给它加偏旁,“凇”猜猜和什么有关系? 字典中解释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聚成的冰晶。 2、今日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就和它有关系,看课题,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留意生字“雾”的写法。 3、同学们,每年隆冬季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我们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奇妙而漂亮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为全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4、那么关于雾凇,你最想知道什么? 5、赶快翻开课文,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
7、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沟通: (1)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新词,教师把它们分别放在句子中,谁勇于挑战? 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雪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耀,漂亮动人。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寒冷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C、从当年12月至其次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饱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当的读音) (2)其实本课还有几个多音字,谁能读好含有这些多音字的句子: A、每当夜幕降落,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漂浮,涌向两岸,覆盖着十里长堤。 B、树木被雾气沉没了。
8、C、慢慢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3)大家都能扫除词语或句子障碍。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能解决你们刚刚的疑问吗? (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创设情境,品读想象。 1、你们想看看雾凇吗?来轻轻地跟随教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吉林。(看视频、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看到这,你们想说什么?(你觉得雾凇怎么样?)(随机板书:漂亮动人) 3、带着这种感受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请生读,雾凇美在哪?从哪体会到它是著名全国的奇观? (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多、壮丽;银光闪耀雪白晶莹色泽漂亮) 5、谁也抓住了这些词语读好第一自然段,给我们再现吉林雾凇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6
9、、雾凇不仅著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友人都争相来到这里,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一起读。 7、雾凇不光美在它的颜色和光泽,还美在它的姿势。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势怎么样?(千姿百态) 8、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一个有一个姿势,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出示:吉林雾凇雪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总结:雾凇奇怪的景象,带给大家无穷的想象。 四、以读感悟,了解成因。 1、雪白晶莹的雾凇如银发飘飞,似排排雪浪。它能成为著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于它奇怪的景象,还在于它那奇异的形成过程,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雾
10、凇,俗称树挂,是在寒冷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4、一起读。这句话告知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几个条件? (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 5、那么这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遇冷怎样形成雾凇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其次自然段,说一说这一奇怪的形成过程。 6、生默读。 7、沟通: (1)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 句子:“从当年12月至其次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饱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充满着阵阵雾气。” 师:水汽在哪里? 师:从当年12月到其次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是多少?(零下30摄氏度)水库里排解的水,水温是
11、多少?(4摄氏度) (4摄氏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聚成了浓重的雾气。就像是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师:所以,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师:充满阵阵雾气,说明雾气怎样?(很浓很大)还有哪些词体会到雾气浓,有饱和的水汽?(涌、覆盖、沉没、模糊) (2)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需要遇冷,向我们今日的气温能形成雾凇吗?(板书:足够的低温) (3)有了雾凇形成的这两个必不行少的条件,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观赏它的形成。 出示句子: 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终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雾凇的形成过程假如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 你
12、来“渐渐地、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4)看图片:看这蒸腾的雾气就是这样渐渐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就是凝聚。 (4)雾凇渐渐地轻轻地在不断变化着:最初,渐渐,最终 五、赞美雾凇。 1、过渡:一夜之间,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缀满了雪白晶莹的霜花,就像洁白的梨花那样漂亮动人。人们闲逛江边,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发出了怎样的赞美? 2、用唐代诗人岑差的诗句(出示)来赞美雾凇的壮丽景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一起读 六、布置作业。 1、雾凇如雪般雪白,似银样闪耀,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异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奇妙漂亮,难怪说它是(著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
13、观 2、 假设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吉林雾凇? 假设你是一名小作家,你会写些什么? 假设你是,你会 板书设计: 晶莹雪白银光闪耀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奇观 成因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 雾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缘由。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究大自然神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日这堂课我们连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雪白晶莹银光闪耀)。对,这就是著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漂亮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观赏一番吗? 3
14、观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学习课文其次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其次段。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轻读课文其次段,读完后同桌相互争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依据学生答复,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寒冷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觉什么呢? 3你真是个擅长发觉、擅长思索的孩子!那么,教师请大家再连续自读课文其次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争论。 4那教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
15、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依据答复,在“慢慢地、渐渐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知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渐渐地逐步凝聚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白这一点?(引读:最初_,渐渐_,最终_。) 观看多细致、多急躁啊!正是由于经过了长时间急躁细致的观看,才发觉了这个神秘,当他发觉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势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
16、: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通过屡次观看,才发觉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由于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存,才形成了如此漂亮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会一下这壮美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观赏了漂亮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雪白晶莹的霜花,就像洁白的梨花那么漂亮,叫人怎么不发出赞美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终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日,我们一起领会了吉林雾凇的漂亮与奇怪,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急躁细致的观看,擅长思索,
17、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究到更多的神秘,发觉更多的美。今后,盼望大家也能像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觉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看一下早晨霜冻的风光,并留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雪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耀 奇观 千姿百态 雾凇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怪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缘由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雪白晶莹的奇怪瑰丽,给人一种剧烈的美感。课文首尾照应,文章构造严谨,中心突出。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
18、所以,重在引导学生观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怪的景象,并说明白雾凇奇观形成的缘由。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美丽。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漂亮。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争论体会了雾凇的漂亮、奇怪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根底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美丽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熟悉雾凇以后
19、,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忙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例如:“雪白晶莹”、“缀满”、“银光闪耀”、“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势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怪的景象。又如奇异的比方、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展多层次地描绘。“慢慢地”、“渐渐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假如能用多媒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稳固教学难点。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刚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20、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地中去,课堂上会消失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 2、多媒体体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制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公平竞争的学习气氛。 三、向课外延长扩大学问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养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讨论说明,人们学习学问时必需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熟悉的根底,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
21、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时机,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承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奇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养。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早晨霜冻的风光,并运用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详细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怪美,使学生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雾凇 教学 设计 汇编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