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编9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大事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洁大事的可能性进展进展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阅历,在活动沟通中培育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力量,并在和同伴的沟通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悉到大事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大事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2、理解大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依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洁大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展比拟。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试验-机灵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 从摸球试验入手使学生理解大事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嬉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纳动手操作,试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受了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嬉戏,学会简洁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嬉戏中学习,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力量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灵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学问解
3、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学问从纸上延长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敏捷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展简洁的推理,将所学学问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意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想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想是否全都。使学生经受学问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感知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头,又摸球嬉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
4、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展简洁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严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特别深厚。最终,你能用今日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由于学生学习了学问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加的特殊积极,也就到达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展摸球嬉戏,从一开头的个别人摸球,得出肯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展嬉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想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想是否精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
5、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加,让学生亲历学问探究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大事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阅历和生活阅历,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大事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沟通。 在重视学生进展充分的活动的根底上,让学生对某些大事的可能性或对大事的推想结果先进展独立思索,并用特别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大事的可能性和对大事的推想结果先与同伴沟通,促进相互学习,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力量。本节课组织学生进展了两次沟通,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想的结果与同学进展沟通;其次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沟通。在
6、沟通中,共同发觉大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学问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表达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 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的时机。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嬉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展,其次次是最终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展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展活动或是争论、沟通,或是嬉戏。虽说不是特别有效,但是一般的活动都可以进展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
7、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行或缺的一局部,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展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熟悉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肯定的熟悉和生活阅历,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把握正方形周
8、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育学生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教学目标: 1. 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展探究性学习的力量。 教学设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地砖的周长说课稿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熟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
9、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同时,培育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预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预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知教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假如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
10、你们情愿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事来帮忙林教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稳固旧知,为今日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根底。】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教师有一个特别得意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特别特别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美丽房间,所以呢,我根据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忙教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念,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加,并有力量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育
11、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现实物(地砖),请生观看其外形。(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争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假如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什
12、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动身,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 、动脑、独立思索,通过探究、沟通、观看、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推断题(转自数学网 )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稳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美丽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假如
13、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把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根底上加以敏捷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沟通,确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索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板书: 地 砖 的 周 长 方法一:10 +10+10+1040(厘
14、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结果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大事的结果在肯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忙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确实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学问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熟悉大事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
15、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嬉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2引导学生经受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肯定、不行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肯定”、“不行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肯定”、“不行能”、“可能”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
16、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预备进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章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但凡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时机。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假如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转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识、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预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依据你们的方案,会消失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教师供应的
17、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展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肯定挨次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看记录单,能发觉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组织学生沟通,熟悉“
18、肯定”、“不行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肯定 结果确定 不行能 结果不肯定可能 用“肯定”、“不行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教师的限制,只有依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假如只放红球,就肯定
19、只能摸到红球,不行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假如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比照中更好地体会确定大事和不确定大事。 三、推断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用“肯定”、“不行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今日说的是第一课时,熟悉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争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根底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终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
20、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其次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缺乏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提醒: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终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忙学生进一步稳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熟悉。 这局部内容主要是教学分
21、米和毫米的熟悉及长度单位的简洁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量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熟悉长度单位的根底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把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局部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看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存阅历,打好根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育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上册 数学 说课稿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