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四) 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四) 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四) 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帮劳作工 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 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 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
2、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 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 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 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 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 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 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 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
3、界、和谐向善、诚信 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 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 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 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 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 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 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
4、优秀戏曲曲艺、少 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 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 村文明新气象。(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一一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材料二: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 洎反驳了一通,最后放弃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14 .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
5、. C 11. C 12. D13. (1)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 了。(2)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 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14. “笑”是因为拔剑斩豕的得意(嘲笑、讥笑唐俭也对),“悦”是因为太宗明白了唐俭话 中要在国家政务上有作为(别在打猎上逞雄亦可)的劝谏之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劳人”,“人”是“劳”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D;“俗好高髻”,“俗”是本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八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殿,使
6、百姓劳累;收地 租,(是)重收赋税;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J故选C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迁、陟、拜等”错误。“拜”指授予官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了解和赏析能力。D. “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有误,从原文“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知起 居注,所书可得观乎?来看,“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为无中生有。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所乏者非财也”,判断句式;“但”,只;“恨”,遗憾;“利民”,利于民众,使百姓获 利。(2)
7、“书”,记录;“备”,详细;“庶几”,希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殖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镜。民部尚 书唐俭投马拉之,上拔剑斩豕”可知,“笑”是因为拔剑斩豕的得意(嘲笑、讥笑唐俭也 对)。由“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 上悦,为之罢猎”可知,“悦”是因为太宗明白了唐俭话中要在国家政务上有作为(别在打 猎上逞雄亦可)的劝谏之意。参考译文:闰三月二十日,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瑞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 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
8、工匠看,(工匠)竟然说 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 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 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 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殿,使百姓 劳累;收地租,(是)重收赋税;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太宗勃然大 怒,对房玄龄等人说:“德参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 才适合他的心意吗
9、!”想要治他诽谤罪。魏征劝谏说:“当汉文帝在位时,贾谊上书,说有 可为它痛哭的是一件事,可为之流泪的是两件事。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则不能打动 君王的心,所谓狂夫的话,圣人加以选择,希望陛下明察裁断太宗说:“朕怪罪德参这 类人,那么谁还敢再说话呢? ”于是赐给(皇甫德参)二十匹绢。另一天,魏征又上奏 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是过去那么豁达了。”太宗于是对皇 甫德参另加优厚的赏赐,授予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章说:“宣州、饶州的银矿 大加开采,每年可得到银子几百万缗J皇上说:“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 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与其多得到银
10、子几百万缗,怎比得上得到一 个贤能的人才。你不曾进荐一个贤才,黜退一个不肖之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过 去尧、舜把璧玉扔进深山,把珍珠投进沟谷,东汉的桓帝、灵帝就聚集钱财作为私人储 藏,你想用桓帝、灵帝的下场等待我吗?”这一天,黜退了权万纪,让他归还家里。冬季 十月份,唐太宗在洛阳苑中打猎,有一群野猪突然从树林中冲出,太宗拉弓,连发四箭射 死四头野猪。一头野猪突然跑到太宗面前,碰到了马镣。民部尚书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 斗,太宗拔剑斩杀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府长史没有见过我搏杀贼寇吗,怎么这样恐 惧!”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凭马上功夫得天下,不以马上功夫治理国家。陛下凭英明威武 平定四方,难道
11、还要对一头野兽逞雄心吗? ”太宗高兴,因此停止狩猎,不久提升唐俭为 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季四月二十七日,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 事,所记载的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答道:“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 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J太宗说:“朕有 不好的事,你也记下它了吗? ”(褚遂良)答道:“我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不敢不记录 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人也会都记下来J太宗说:“的确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12、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8. 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16.宋朝罗大经赞本词“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
13、如此。请简要赏析开篇 三句连用叠字有哪些“出奇”之处。【答案】15. B 16.从构思上说,三句三层,富有递进层次,从行为、环境、感受三 方面渲染词人追寻精神寄托,环境却清冷寂寞,内心只感受到凄惨悲戚的情态。从感情表达手法上说,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若有所失、情感无所寄托、凄凉空虚、寂苦 无告的情感。从格调上说,开篇描绘孤寂清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词凄切、哀婉的感情基调。从音律上说,连用叠词富有音乐美,音调和谐悦耳,反复吟唱中自然产生徘徊低迷、婉转 凄楚的忧伤情绪感染听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此时正可以为自己传递书信,联络亲人”错,本词作于李清照南渡后晚
14、年,此时北宋 灭亡,丈夫病死,词人只身南渡避难,丧夫孀居的词人生命中永远消失了 “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情境,所以不是欲请鸿雁传书,而是在表达孤雁尚可以北 归,自己只能客居寄江南的悲苦与怀念亡人之痛。故选B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从构思和感情的表达手法说,本句在词的开头,统领全诗。句意为:我到处寻找,寻到的 只有冷清,十分凄惨。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 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 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 孤立
15、无援的失落感;下句“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有一种孤 寂清冷的气氛袭来,表现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 惨惨戚戚”,直接抒发晚年内心凄苦的情感。七组叠词的的运用,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一 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整句从迷茫的精神状态到孤独的生活处境,再到整体 哀伤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 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从格调上说,本句炼叠音词,七组叠词连用,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从而为全词定下了感 情基调,营造了凄冷、悲凉的氛围。从音律上说,连用叠词,读起来富有音乐美,似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
16、觉,音调和谐 悦耳,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 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 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 穷。(三)名句名篇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 操短歌行里“ ,”的典故。(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 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
17、就有 不少,如“, ”。【答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哺、横、接。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于 的大自然中感受春日的热情;也不能在夜里的庭 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享受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黄叶飘零的飒飒西风里,细品 . 的况味。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 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
18、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对 于季节我们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本应循环交替、 的四季,在人类 科学的推进中也逐渐迷失了。让我们知道秋天来临的,竟不再是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 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这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 感的心情。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对于季节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B.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C.我们对于季节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
19、没有季节的。D.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市场上的蟹黄,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让我 们知道了秋天的来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示例:万紫千红一叶知秋周而复始(所填词语合乎语境、文理即可。) 19. D20 .原文使用短句,表达上更简洁明快,且与前文风格基本一致;原文通过落叶知秋与 其他事物知秋对比,有突出强调之意,更能表现作者的伤感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的大自然中感受春日的热情”可知此处应该填描述春天热情的词语,一 般万紫千红
20、、姓紫嫣红的景象等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热情。“万紫千红”,形容春天百 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景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姓紫嫣红”,指各种色彩艳丽的花。 第二空结合前文“春日的热情”“夏夜的乐趣”可知本段在讲季节,结合“黄叶飘零的飒飒 西风”可知本句是讲秋季,可以用“一叶知秋”。“一叶知秋”指谓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 秋天将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这里是用成语的本义。第三空结合“循环交替”“四季”可知四季具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特点,所以这里可以 用“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本题是开放题,所填词语合乎语境、文理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
21、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颠倒,“对于季节我们已失去了意义”介词关系错误,应该是:季节对于我们已失 去了意义。二是“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因果关系不当,“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 的”是原因,不是结果,改为: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故选D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原文“竟不再是满地的落叶” “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 使用短句,表达上更简洁明快,且与前文“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 等的风格基本一致;原文“竟不再是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通
22、过落叶知秋与其他事物知秋对比,有突出强调之意,更能表现作者的伤感之情,改后的句 子只是陈述事实,难以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 “青”,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靛蓝属于吗I口朵类天然染料,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 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 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
23、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 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 了。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其实就是靛蓝不能溶于水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22.把靛蓝用水稀释,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 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
24、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 实就是靛蓝二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 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 靛蓝“不能溶于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 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 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 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四 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 2023 学年 山东省 潍坊市 潍坊 中学 上学 跟踪 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