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省实验中学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省实验中学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省实验中学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省实验中学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 、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 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2、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古人云“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人文精神。 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 神动力。“人文” 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西周时期,对人的教 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 化成果斐然。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左传中记载了郑 国执政子产的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因为天上出现异常天象,多个国家同时发生火灾,有人主 张用珍贵玉器来祭祀,被子产拒绝。因为子产认为:“天
3、道远,人道迩J人的主体性,就 这样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来源于大学。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 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在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 一起。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身要求个 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 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新序中记载的“季札挂剑”故事,也是古人“重然诺”、严于修身 的千古佳话。在个人对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
4、容。古人认为品行宽厚的君子,对于他人有一颗包 容之心。论语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有一次没能跟上队伍,问种地的老农“子 见夫子乎? ”老农毫不客气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孔子听说后不以为忤, 反而称赞老农是“隐者”。还有一个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郑国百姓很喜欢在乡校聚集,议C.“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 服气”错。原文提到“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 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 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据此看出晋平公是让卫灵公来欣赏师旷的演
5、奏的动人 音乐,并未讽刺卫国的音乐。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是为宴会助兴,并非心里不服气。因此两位 国君的谈话也未暗藏机锋。故选Co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第一,原文写濮水边的自然之音“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仿佛和着虫吟水 涌的节拍”,然后写师涓听到“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 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据此可分析出,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第二,原文写师旷在濮水边听到了歌声“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 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
6、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 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接着写卫灵公赞叹“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师涓感叹“君 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二据此可分析出,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第三,文中结尾部分描写师旷,“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 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不朽的音节呀! ” 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 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然后写师涓被感动,“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 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
7、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 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 而向前啊!据此可分析出,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 向前。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其作用有:第一,文章结尾“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 联系上文师旷的话“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 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以及师涓被感动后的话“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 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教听到我的
8、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表明听众们听到这 些慷慨话语后,又听到激烈的鼓声,更加振奋不已,情感表达到了顶峰。据此可概括出,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 尽而意无穷;第二,联系结尾部分师旷慷慨激昂地说,“华夏的音乐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 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 不朽的音节呀!”“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 以及说到激动之时擂动战鼓激励青年,可看出,师旷作为老一辈音乐家向往光明正义的音乐, 并寄予后辈青年发扬智慧,撷取宇宙真实之音。据此可概括出,人物形象上,结尾写
9、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 人、寄望后辈的形象;第三,前文写师涓听到师旷慷慨激昂的话语“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 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受到感染和鼓舞也慷慨陈词“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 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 篇”,意在表明音乐不应是靡靡之乐,而应传达光明和正气,应该是雄壮伟丽的,体现人民 的心声,结尾“蓬蓬蓬”的战鼓声对此起到了更加强烈的渲染作用。据此可概括出,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 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第四,文章的主题在于凸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伟丽,引领
10、人们趋向光明和正义。承接上文 师旷和师涓对音乐感慨的直白,以鼓声的激越渲染热烈奔放的气氛,更加打动人心,更充分 地抒发情感。据此可概括出,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奇发,引发 读者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 *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J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 丕义臣故且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 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
11、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 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 ”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 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J子良出,昭常入见。 昭常日:“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 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J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 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 子之计? ”慎子对曰:“王皆用之!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 *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
12、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 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 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 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 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 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J齐王恐焉,乃请子良 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
13、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于”,文章是“在”的意思,与劝学中“而青于蓝”的“于”含义不同。B. “归,文中是“回到”的意思,与归园田居的“归”含义相同。C. “乃”,文中有“于是”之意,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含义不 同。D. “甲。文中加点处指铠甲,与下文的“其缩甲则可”的“甲”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
14、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 答应了齐王的要求。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 最终化解了危机。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 国奉陪到底。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 解,东地得以保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J(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答案】10.D 11. D 12. C13. (1)太子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
15、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 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J(2)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 王可以去进攻他。”【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 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地”是“献”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死父”是“不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o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质于齐”的“于。在,句意为“在齐国做人质”;“而青于蓝”的“于”,比, 句意为“然而却比蓝
16、草的颜色更深”。B.正确。“太子归”的“归”,回到,句意为“太子回到楚国”;“归园田居”的“归* 返回、回归,句意为“回归田园,种田度日C.正确。“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的“乃”,于是,句意为“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竟、竟然,句意为“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 人)”。D.错误。与下文“其缩甲则可”不同。弊甲指破败的铠甲,下文的“甲”指“披甲的人。 借指士兵、部队。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错。“五尺”为小孩,六十岁也不是 指自己。原文意思是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
17、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 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故选Co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辞于齐王”,状语后置,向齐王告辞;“隘”,阻止;“归”,使动用法,让你回去。“受命弊邑之王。省略句,受命(于)弊邑之王,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是”,这; “矫。假托。【参考译文】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 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 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 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 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
18、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 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 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 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 ”子 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 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 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 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
19、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 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 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 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 慎 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J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 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 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 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
20、愿意 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子良说:“我 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 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 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 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 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 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21、1415小题。送周魁华岳昨夜霜风鼓万兵,今朝华节照边庭。人间元日是春日,天上魁星为使星。且向虎囊探寸尺,却归麟阁傲丹青。离觞不是延清夜,明日异邦长短亭。【注】华岳:南宋诗人。华节:春节。麟阁:“麒麟阁”的省称。汉宣帝时在麒 麟阁画有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绩。放(fdng):效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朋友却在这天出使异邦,因为敌人大军压境,军情紧急。B.诗歌中的“丹青”运用了借代手法,和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相同。C.虽然是送别诗,但诗歌总体上写得豪迈激昂,有别于凄惨哀怨、缠绵俳恻的送别诗。D.诗歌语言
22、风格平易浅近,多用口语,如“人间元日是春日”“明日异邦长短亭”等。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4 . A15 .对朋友杰出才华的赞美之情。对朋友不辱使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对朋 友出使异邦的惜别之情。【解析】16 .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 “因为敌人大军压境,军情紧急”说法错误,诗中“昨夜霜风鼓万兵”不是写敌人大 军压境,而是使用了比喻手法,把寒风呼啸的声音比作许多士兵击打战鼓的声音。故选Ao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天上魁星为使星” 一句,“使星”代指奉命出使的朋友,“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 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
23、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作者将朋友比作“天 上魁星”,表达对朋友杰出才华的赞美之情;“且向虎囊探寸尺,却归麟阁傲丹青”两句,意思是友人奉命出使异邦,深入虎穴,为 国效力,这一片赤胆忠心定会不辱使命,日后一定会归入麟阁,名垂青史。表达了作者对朋 友不辱使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离觞不是延清夜,明日异邦长短亭”两句中,“离觞”“长短亭”等意象营造了浓浓的 离别氛围,写出友人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出使,作为朋友的作者内心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注释】鼓:作动词,击鼓。万兵:一万名士兵,形容兵士之多。边庭:边地。元日:指吉日。元日还有很多别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新年、元春等等。 元,谓“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山西省 太原市 实验 中学 下学 开学 摸底 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