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 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 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 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 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
2、于斯人也”。“斯人”与“是 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 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 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 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
3、两千三百年 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 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 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 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 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 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 心跳。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
4、背诵。李海 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 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 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二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 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 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 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 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
5、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 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 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 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摘编自“是人” “斯人”之 争) 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 为这个认为他贤明。15 . D (“均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相遇相知”错,“词人将桂花与阿娇并提,美人与娇花相衬”, 是为了突出“赏桂”悠然之情,并非表达“与友人的相遇相知”之情)16 .尾句的意思是月光下赏桂虽只一夜
6、,但格外引人重视,可看作我们永不相别的印证。 大雁飞来之时,将是秋空万里最美好的时光。用虚实结合手法,着眼于眼前离别之事,想 象的是来年秋景,以设想之景作结。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每点3分)17 .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寄蜉蟒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18 . B (文中加点的“一把火”比喻对事物发展有促进、推动作用的因素,和B项中的“一 把火”的意思一样。A项比喻新官上任所做的事情。C项把教师比喻成“火”,指人的性格热 情如火。D项把生活比喻成一把火,意思是桑蒂亚戈的一生就是斗争、不屈的一生)19 .百
7、花齐放 粗制滥造 因噎废食 齐心协力(每处1分,若有其他成语符合语 境,也可得分)20 .除了平台方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也应 有所警醒。(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改动三处得满分)21 . D (D项概括最全面、准确)22 .是富于地方性的每个孩子都是 没有陌生人(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23 .【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本题材料为一则新闻事件,学生需要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人物事件并不难理解。吴东前两次考上大学后,由于沉迷游戏而 荒废了学业。工作的打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选择“面对
8、 人生错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改进自己从来不怕晚” “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角度进行 立论和写作。其次,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社会价值观角度来看,吴东是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新闻人 物。从他的身上,我们更多看到了普通人的真实一面,错误难以避免,关键在于我们要积极 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且勇于改正,而不是选择“摆烂”。命题者的写作意图暗含在事 件的叙述中。基于此,要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和写作,如“正视缺点,勇于改进”等。再次,从写作考查的对象一一学生角度来看,吴东算是“学长”,那么他的经历对我们 青年学生会有怎样的教训和启示呢?从新闻人物到学生自身的学业,这样看,写作材料与青 年学生的距离其实
9、很近。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 让写作落实、落地,化虚为实。写作中可从作为学生的“我们”角度去思考,体现“立德树 人”的核心任务。(二)参考立意面对人生错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改进自己从来不怕晚;业精于勤,荒于嬉; 正视缺点,勇于改进;等等。材料二: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 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锚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 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 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
10、了找出“斯 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 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己经超越对“斯” “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 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 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 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 莫摧残二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 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
11、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 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一场“斯” “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 之中,自有真意。(摘编自“是人” “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 主流”版本。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 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
12、这个问题。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 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 的。B.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 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锚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 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
13、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 美。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3分)()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4分)(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高傻子袁良才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14、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 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 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 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
15、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 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狮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 饭。韩班头说,份子要不要来一碗?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 傻眼了!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 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
16、韩班头, 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 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一一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 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更“高”的还在后头呢!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 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 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高傻子一 “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
17、呼,每顿给高 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 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 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 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 筋,点头应允。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高傻子果
18、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 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 “割泾补太”之说。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梨园鼻祖是唐明皇。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 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 “叭嚓” 一声,高傻子一个超越,枣
19、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 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 下一片。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 !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
20、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 兴趣。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 的人生。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 日道路的经过。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 恩图报。7 .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 “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 之情。8 .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 两全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辽宁省 大连 高级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