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本文选自,作者 是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纪却)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钿() 木柿()湮于沙上() 啮沙()溯流逆上() 臆断欤()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棹数小舟,曳铁钿(棹: 曳:)湮于沙上(湮:)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6 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
2、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 -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 (石兽)湮于沙上7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二、阅读理解(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钳,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慎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3、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值;求之地中,不更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之”指代求之下流,固值;求之地中,不更慎乎?之指代9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
4、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值;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句子:(二)掴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掴(报,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日:“今日病(病, 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谓其人日()其子趋而往视之()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摧之者(之:之:)其子趋而往视之(之:)15、翻译下面的句子。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掴之者。苗则槁矣。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的、清2、纪日匀(yiln)圮于河(pi)棹数小舟(zh鱼o)曳(y6) 铁钿侬)木柿(f6i)湮于沙上(y5n) 啮沙(n位) 溯流逆上(sti)臆断欤(yl)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5 D6 C7(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8、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 9、CB10、c11、D12、言之成理即可。13、告诉,对说快步走14、前一个“之北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代禾苗15、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禾苗已经枯萎了。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