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射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2021级2023年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d|t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1.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 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 于()A.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减轻中央财政
2、压力C.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叩 2.在早期中国实行某教育体制下,曾出现“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器,唯官有 器而民无学”的现象。该体制的重要标志是()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官师合一政教一体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导 3.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调“且夫义者,政也”;B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反映出百家争鸣()A.使各家思想日渐交融B.聚焦“义”展开了激烈争论C.加强了民众观念认同D.有规范政治秩序的共同诉求4 .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的主
3、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 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5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贵 族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这反映了()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B.西周贵族破坏礼制体制的转变,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材料中卿大夫篡夺执政权,并非建立地主 阶级专政,排除B项;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原来的政治制度,如三家分晋之后,韩赵 魏三国并非完全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
4、度,排除C项;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是秦朝,战国时期并 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17. D【详解】据材料“战国时期居于行政位置上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 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任命官僚的现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特点,故 D项正确;战国时期世袭贵族特权尚未完全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制度 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故选D。18. 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 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 于凝聚宗族对族人
5、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 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9. 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前期推 行宗主督护制,后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 徭役。故选B。考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20. C【详解】中国的内涵由“天子的居住之地”到“国都”再至厂中原王朝”再到“国家”,反映了对一个 国家的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疆域的不断扩大。排除A;西周、战国还没 有形成统一多民族
6、国家,排除B; D不符合史实,排除。21. C【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 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 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 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 排除D项。故选C项。22. B【详解】荀子批判该学者“不知道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权衡法度(礼法),崇尚功利实用, 重视节俭简约,而轻视等级差别,竟然不能容许人有分别和不同,不容许君臣有上下悬殊的 分别。但他们所持的见解有理由,
7、他们的言论合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群众。”可见该学者主 张无等级差别的平等,显然荀子批判的是墨子的“兼爱”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儒家、法家、 道家思想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3. B【详解】从春秋时期华夏族强调“夷夏之辨”,到战国时期形成强调各民族融合为一体的“五方 之民”观念,这一变化为后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民族之间的差 异不会基本消失,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是在秦汉以后,排除C项;这一变 化只能说有利于维系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 项。24. B【详解】材料反映了文字史料记载的冲突,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史记
8、中“楚威王兴兵 而伐之”与战国策“楚怀王时楚灭越王无疆、对灭越君主是有争议的,得出历史记述会由高二历史第10页共11页于史料来源的不同而相异,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相关性不强,两种历史记述虽 有差异但已非常接近历史的真实,至少春秋战国时期楚灭越是基本史实,A项排除;各种历 史记述都需要考古实证,说法绝对,如天文观测的中外对比、地理学、物候学、也可以补充 佐证历史,C项排除;秦朝焚书坑儒,焚烧了六国的史书,清除了很多史料,是原因之一,D 选项有迷惑性,但材料强调的是这些历史记述差异反映出编撰者收集资料的状况,D项排除。 故选B项。25. (1)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或者:几代同堂,人口众
9、多);共同劳动,财产共享;家 庭关系和睦;家庭发展具有延续性(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个人(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6分,每点2分)原因: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发展。政治: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冲击。(6分,每点2分)(3)特点:家庭规模呈缩小趋势;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三口之家是主流。(4分,每点 2分,任答2点)社会趋势:城区化(或城市化);工业化(或现代化)。(3分)26.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的开展;传统教育的弊端;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先
10、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4点7分)评价: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学习西学、革新旧教育制度的改革。(2分) 影响: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近代化;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思想解放;但 改革不彻底,效果有限。(6分,积极4分,消极2分)27. 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 纷展开变法,逐渐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秦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思定,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 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公九
11、卿制、郡县制、基层管理制度等。汉代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秉承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盐铁官营、 监察制、察举制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示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观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背景下,隋唐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大分裂的局面,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民族关系逐步走向 交融,无论是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与尝试,如三省 的初步设置、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等。随后在大统一的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 隋唐的盛世局面,很大程
12、度上是由于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开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D.政治观念发生变化6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 中央集权。D.孝义常实行二长制”,使地方 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C.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D.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 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 边界。A. AB. BC. CD. D7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D.战争推动
13、铁器交流使用8 .西周晚期师寰箧铭文记载,周王派师寰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 师。同时期的晋侯苏编钟铭文也记载,周王命令晋侯苏协同自己亲征,参加对东方“夙夷” 的作战,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B.客观推动华夏认同的形成C.铭文记载反映历史全貌D.诸侯的权力义务实现统一9 .清代学者赵翼指出,周礼中记载置县本自周始,“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而未及于侯 国。若侯国之置县,则实自秦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置县的历史非常悠久西周时分封与郡县制并行诸侯国置县动摇了分封制秦始皇时期开始设立县制A.B.C.D.10 .有史学家提出:东方文化
14、较高诸邦,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 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 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 步。其意在说明()A.东方文化相对更为先进B.东方六国守旧势力强大C.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能性D.不同文明间应交流互鉴11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从本质上反映的是 ()A.消费结构B.市场意识 C.节俭习惯 D.小农思想12 .西周武王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姜尚率部“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 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
15、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由此可知,分封 齐侯()A.改变了西周血缘分封的原则B.体现了官僚政治确立C.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D.导致了地方争端加剧13 .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 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 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14 .春秋时期,许多在战争中逃离家园的流亡者和冒险者把中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播到邻 近的蛮族地区。
16、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 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这一过程表明()A.百家争鸣初见端倪B.中原文化重心转移青铜坟饰C.分封宗法走向瓦解D.华夏文明逐渐拓展15 .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青铜鼎纹饰(如图)多呈现社会生活, 且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 巧任意造型。这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16 .战国时期,新政府的产生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公室衰微,卿 大夫由执政而篡夺,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另一种是公室振作,引 用非贵族的土人,消灭公族,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新的政府()
17、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C.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D.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17 .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 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18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 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B.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射洪 名校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