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思考题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思考题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各类分离纯化技术分别利用了生物分子的哪些特性来实现分离?利用这些 性质进 行分离的方法有哪些?形状和大小:凝胶过滤、超滤、透析;(2)电荷性 质:离子交换层析、电泳(除SDS);极性(疏水性):疏水层析、反相层析; 生物功能或特殊化学基团:亲和层析;(5)等电点pl:层析聚焦、等电聚焦、等 电点沉淀;溶解性:盐析、有机溶剂提取、结晶; 密度、大小:超离心、SDS-PAGE。 2、一个完整的分离纯化操作有哪些基本步骤?各个阶段所用的分离方法分别 侧重哪些指标?生化分离基本步骤:(1)选材:来源丰富,含量相对较高,杂 质尽可能少。(2)提取(预处理):将目
2、的物从材料中以溶解状态释放出来,方 法与存在部位及状态有 关(3)分离纯化:核心操作,须根据目的物的理化性质, 生物学性质及具体条件确 定。(4)浓缩、结晶、干燥。(5)保存。整个过程应 有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来衡量效果(收率、纯度)。第二章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简述常用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细胞破碎今后的发 展方向。机械法:(1)胞捣碎法。原理:机械运动产生剪切力,适用于动植物组 织。(2)高速匀浆法。破碎程度较上法好,且机械剪切力对生物大分子的破坏 较小,处理量大。原理:利用高压使细胞悬浮液通过针型阀,由于突然的减压 和高速冲击撞击环使细胞 破碎。适用于:较柔软、易分散
3、的组织细胞。(3)研 磨法和珠磨法。由陶瓷的研钵和研杆组成,加入少量研磨剂(如精制石英砂、 玻璃粉、硅藻土。适用于微生物与植物细胞。(4)挤压法。微生物细胞在高压 下通过一个狭窄的孔道高速冲出,因突然减压而引起一种空穴效应,使细胞破 碎。适用于细菌(G -)。物理法:(1)超声破碎。频率为20kHz以上的波, 超过人耳可听范围。其对细胞的破碎与空穴的形成有关。一般样品浓度、声强、 频率、介质的离子强度、pH、处理 时间都对破碎有影响。(2)反复冻融动物材 料。将材料深冷(T5 c-20 ),形成 水晶,破坏胞膜疏水键,增加亲水性, 反复可破细胞。适用:动物材料。(3)渗透压冲击法。高渗突然低渗
4、,反复后 可造成细胞破碎,促使内含物释放。适用:处理胞壁较脆弱的微生物。(4)急热 骤冷法。将材料投入沸水,维持8590数分钟,冰浴中急速冷却,使胞壁结 构破坏。适用:细菌及病毒等中对热不太敏感的物质提取。(5)干燥法:热空 气干燥法适用于酵母,真空干燥法适用于细菌,冷冻干燥法适用于不稳 定的酶。 化学法:(1)溶剂处理法。丙酮、氯仿、甲苯等脂溶性溶剂可溶解胞膜上脂质化 合物,使细胞结构破坏。(2)表面活性剂法。添加如十二烷基磺酸钠、去氧胆酸 钠等,通过破坏细胞膜而破碎细胞,释放目的物。此法常需与其它方法结合应 用。酶解法:(1)自溶法,将欲破碎细胞在一定条件(plL T)下保温一定时间, 通
5、过细胞本身存在的酶系的作用,将细胞破坏,使胞内物质释放。(2)外加酶法。 利用各种水解酶专一性地将细胞壁分解,使内含物释放出来。细菌:加溶菌酶(结合反复冻融或加EDTA)o酵母:采用葡聚糖酶。霉菌:添加几丁质的。 的pH使其满足吸附条件。I1IC的样品体积受样品中组分浓度和介质的结合容量 的影响,对于稀释样品无需浓缩可以直接加样。流动相A与流动相B流动相A 的缓冲液的种类、pH,盐的种类和浓度的选择:缓冲液种类据所需的pH选择, 注意目标物的稳定性,浓度一般在0. 010. 05moi/L;不同盐类对疏水作用的强 度有影响,层析中的选择性也不尽相同;盐浓度也随目标分 子的疏水性而异, (NH4
6、) 2S04常用0.752moi/L, NaCl为14mol/L流动相B为不含盐的缓 冲液,缓冲液与流动相A一致。23、请从原理、填料、应用范围几方面比较反相层析与疏水层析的主要差异。疏 水层析反相层析原理HTC介质与具有疏水性分子间的作用是由爆增和自由 能的变化所驱动的。高浓度盐与水分子发生强烈作用,导致疏水分子周围形成 空穴的水分子减少,促进疏水性分子与介质的疏水配基之间发生结合。基于溶 质分子和固定相中键合在基质上的疏水性配基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填料介质 的构成:基质:琼脂糖、纤维素、壳聚糖、聚苯乙烯、聚丙烯酸甲酯等;功能基 团(配基):烷基和芳香基,包括:甲基、丙基、丁基、辛基、苯基等。
7、介质 的构成:基质:硅胶、聚苯乙烯 等;功能基团(配基):正烷燃基团(n-烷基), 常用的有辛基(C-8)和十八烷基(C-18),其他还包括丙基、丁基、丙基苯基、 二苯基等。应用范围HIC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中,而且可作为变性蛋白色谱复性的主要应用技术。反相层析因洗脱剂以有机 溶剂为主且变化范围宽,具备分辨率高等特点,比较适合应用于各种小分子活 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和鉴定。如小肽、寡聚核苜酸、黄酮类化合物等。24、结合疏水作用层析中几个层析条件优化实例说明利用疏水作用层析分离混 合物 时,应如何优化操作条件?优化目标:目标分子达所需纯度的基础上,获 得尽可能高的回收率,同
8、时力求缩短分离所需时间、降低分离成本。HIC中, 层析条件包括流动相A,流动相B,洗脱 方式,层析柱的柱长,流速,温度等。 流动相A与流动相B:流动相A的缓冲液的种类、pH ,盐的种类和浓度的选择: 缓冲液种类据所需的pH选择,注意目标物的稳定性,浓度一般在 0. OrO. 05mol/L;不同盐类对疏水作用的强度有影响,层析中的选择性也不尽 相同;盐浓度也随目标分子的疏水性而异,(NH4)2S04常用0. 7521noi/L, NaCl 为14moi/L。流动相B为不含盐的缓冲液,缓冲液与流动相A一致。洗脱的 方式:(1)采用降低流动相中盐浓度的方式洗脱(最常用);(2)通过往 流动 相中添
9、加有机溶剂,如:乙二醇、丙醇、异丙醇等,降低流动相极性的方式洗脱(溶剂中稳定性良好的物质);(3)往流动相中添加去污剂等,去污剂本身能 与介质发生强烈吸附,从而将结合在其上的目标组分置换下来(分离膜蛋白)。 温度升高会增加疏水作用,但注意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较高温度下会变性。对 特定的分离,操作温度需保持恒定,才能确保层析结果具良好的重复性。第五章电泳技术1、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主要方法和特点并说明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 原料:丙烯酰胺Acr,甲叉双丙烯酰胺Bis。(1)化学聚合法:以过硫酸镂(AP) 为催化剂;以N, N, NL 2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碱性条件 下TE
10、MED催化AP生成硫酸自由基,接着硫酸自由基的氧原子激活Acr单体, 并形成单体长链,Bis将单体长链连成网状结构。增加AP和TEMED的浓度可 加速聚合;碱性条件下胶易聚合,而酸性条件下由于缺少TEMED的游离碱,难 以聚合,这时可用AgN03作增速剂;低温、氧分子及杂质会阻碍凝胶的聚合。 此法制备的胶孔径小且重复性好。(2)光聚合法:以核黄素作催化剂,TEMED为 增速剂,在光照及少量氧的条件下,黄素被氧化成有自由基的黄素环而引发聚 合。此法制备的凝胶孔径大且不稳 定,但用此法进行酸性凝胶的聚合效果比较 好。影响聚合的因素:(1)02会淬灭自由基,所以需脱气;(2)需高pH保证 加速剂能形
11、成自由基;(3)温度。温度升高,聚合速度加快。温度降低,聚合 速度减慢;(4)避免不纯物的影响:有机玻璃、赤血盐(铁氟化钾)等会造成 无法聚合。2、不*续电泳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电泳分离中的浓缩效应、电荷效应 和分子筛效应的原理是什么?不连续电泳系统主要由样品胶、分离胶和浓缩胶 组成。浓缩效应原理:电泳时,C1-很快迁移,后面形成低电导区,使Gly、Pr 的离子 加速。当稳定建立后,在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形成一个迅速移动的界面, Pr就聚集 在这个移动的界面附近,被浓缩成一个个狭小的中间层。电荷效应 原理:各种蛋白质分子有效电荷不同,在电场中受力不同,迁移率不同,Pr以 一定顺序迁移。生物分
12、离原理与技术- 8 -分子筛效应原理:均一电压pH下, 分子量和构象不同Pr通过一定孔径的分离胶受阻力和阻滞不同,表现出不同 的迁移率,即所谓分子筛效应。3、等电聚焦IEF的主要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等电聚焦过程一般都采用高电压、 恒功 率方式? IEF主要原理:依据蛋白质分子pl不同,在一个连续稳定的线 性pH梯度中电泳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技术。IEF具有聚焦效应(浓缩效 应),是目前一向电泳中分辨率最高的技术,可以达到O.OlpH乃至O.OOlpH单 位。在pH梯度中,蛋白质 处于其非pl时,由于带净电荷,向异性电极方向迁 移,即向其等电点方向迁移,一旦抵达其等电点位置,因净电荷为0而停止
13、迁 移,在其pl位置聚焦成一条窄带。高电压、恒功率的原因:IEF 一般采用高 电压(上限可至2000V),以提高分辨 率。等电聚焦电泳中通常采用恒功率方式。 随样品迁移,电流会越来越小,功率是电压和电流的乘积,为加快分离,提高 分辨率,电压应是越高越好,但应避免烧胶。4、请比较Native PAGE与SDS-PAGE在原理和应用上的主要差别。原理应 用Native PAGE 1、基于蛋白质的电荷密度,即在恒定的缓冲系统中不同蛋白 质同性静电荷的差异;2、基于分子筛效应,即与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形状有关。 可以研究蛋白质的特性,如电荷、分子量、等电点乃至构象,并可以用于蛋白 质纯度鉴定。SDS-P
14、AGE 1, SDS是一种阴离子洗涤剂,能破坏蛋白质分子内和 分子间的氢键及疏水作用,使分子失去折叠,导致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2、端 基乙醇等还原剂可以打开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使其分解为亚基。3、SDS与 蛋白质结合,掩盖蛋白质分子间原有的电荷差异,使SDS-蛋白质分子复合物 带有相同的电荷量。因此在SDS-PAGE中蛋白质仅存在分子或亚基大小的差别。4、除了基于分子筛效应外,还基于其对样品的浓缩效应。常用于测定蛋白质 亚基的分子量及鉴定纯度。5、归纳凝胶电泳技术中检测条带的主要染色方法和特点,分析条带变形的主要 原因。(1)考马斯亮蓝染色:分为R-250和G-250,常用R-250;染色后
15、颜色 深浅与蛋白质含量呈线性关系,在一定pH值时,蛋白质-染料复合物又可解聚; 染色灵敏度达0。20。5u带(2)银染:先固定,蛋白带上的AgN03被还原 成金属Ag而沉积在蛋白带上而显色;显色有化学显色和光显色;灵敏度达 2ng/带;(3)其他染色方法:荧光染料法、苯胺黑、氨基黑、丽春红S、快绿 ICF,蛋白质与2, 4-DNFB的 反应等等。电泳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和对策:(1) “微笑”现象常在厚胶和垂直电泳中出现,原因是凝胶中间冷却不均匀;“皱眉” 原因(垂直电泳中可能出现)可能是电泳装置不合适,靠近隔板处凝胶未聚合 完全或凝胶底部有气泡。(2) “脱尾”现象:原因:样品溶解不佳,凝胶浓
16、度过 高;对策:加样前离心,选合适缓冲液,加增溶辅助试剂,降低凝胶浓度(3) “纹理”现象:原因:常常是样品中不溶颗粒造成的;对策:增加 溶解度,离 心除不溶颗粒。6、梯度电泳和SDS-PAGE都是按分子量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电泳方法,比较这 两种方法在原理和应用上的主要差异,并佐以实例加以证明。原理应用梯度 电泳利用梯度混合器使胶的孔径呈梯度变化,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所能到达 的前沿不同。分离范围大约在5200万MW植物材料:加纤维 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发展方向:(1)多种破碎方 法相结合。(2)与上游过程相结合。(3)与下游过程相结合。2、简述盐析与有机溶剂沉淀方法的原理、主要应用范围
17、及分级范围的选择依据,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差异。盐析。原理:“盐溶”低浓度中性盐离子对 蛋白质分子表面极性基团及水活度的影响,增加蛋白质与溶剂相互作用力,使 其溶解度增大。“盐析”中性盐浓度增加至一定值时,水分子定向排列,活度大 大减少,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水膜被破坏,从而聚集沉淀。盐析范围的确 定:可采用盐浓度对蛋白质沉淀量的盐析曲线测得(从回收率和纯度考虑)。盐 析的优点:成本低,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安全;不会引起蛋白 质变性,经透析去盐后,能得到保持生物活性的纯化蛋白质。缺点:效果不理想, 通常只是作为初步的分离纯化,还需要结合其它的纯化。有机溶剂沉淀。原理: 使溶液
18、的介电常数大大降低,从而增加带电粒子自身之间的作用力,易聚集沉 淀。争夺酶、蛋白质等物质表面的水分子,破坏水化层,使分子易碰聚产生沉 淀。优点:分辨能力比盐析高,即一种生物分子或其他溶质只在一个比较窄的 有机溶剂浓度范围内沉析;沉析不用脱盐,过滤比较度范围内沉析;沉析不用 脱盐,过滤比较容易。缺点:是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容易引起变性失活, 操作需在低温下进行。3、从植物或动物材料中提取酶类,一般预处理过程中影响酶收率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如何解决?组织中所存在的酚类化合物使植物中提取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变得复杂。组织被破坏时,蛋白质等大分子和酚类处混合接触状态,很易发生 反应。酚类氧化产物酶类
19、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 2-和单宁酸类会继续和蛋白 质反应,使目的蛋白失去活性。为此去除酚类化合物或避免反应是必须进行的 步骤。在提取酶、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时,其他大分子的存在会对提取产 生干扰,需要有效手段去除。预处理需要注意。植物:(1)温度尽可能低。(2) 提取液的量要保证“充分浸入”。(3)加入足量酚类吸附剂。(4)加入足量氧化酶 抑制剂。(5)搅拌转速要恰当。(6)pH要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5.57。动物:(1) 匀浆化前的预处理(冷冻)。(2)提取物缓冲 液的选择(中性)。(3)蛋白酶抑制 剂的添加。(4)保护剂的添加(8-疏基乙醇、EDTA、辅酶等)。(5)提取液的 澄清(高速
20、离心、沉淀、吸附等)。4、请说明微生物发酵液的预处理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方法及 特点。(1)发酵液杂质的去除。发酵成分复杂,时提取影响最大的是高价无机 离子和杂蛋白,主要影响后期离子交换、萃取、膜过滤等。无机离子的去除: 钙离子:加入草酸形成沉淀,酸化发酵液,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镁离 子:加入三聚磷酸钠可与之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可不再干扰离子交换;铁离子: 加黄血盐使其形成普鲁土蓝沉淀。可溶性蛋白质的去除:盐析、等电点沉淀、 加热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吸附法、其它沉淀法。有色物质的去除:常用脱 色方法为吸附法,如活性炭吸附、树脂吸附等。(2)改善发酵液的处理性能。 细菌及某些放线
21、菌菌体细小,发酵液粘度大,往往不能直接过滤,直接用离心 法实现,则能耗很大,应用微滤的方法,又容易产生膜堵塞。需要通过一些简 单手段降低发酵液粘度,改善处理性能。方法:降低发酵液的粘度、加热法和 加水稀释法、调节pH值:因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 质,通过调节pH值可以改善过滤特性。5、请说明提取液的澄清方法有哪些,原理及选择依据。方法:(1)粒子聚结 (增大d), 25% (NH4)2S04处理,适用动物细胞。(2)降低 提取液粘度,可用 水解随法或选择性沉淀法除去。适于微生物细胞。(3)其他方法:80%硫钺或 55%丙酮,使Pr沉淀而类树胶不沉淀;吸附法;改善破碎方法。
22、6、何谓透析盐析、何谓反抽提法?它们的特点和选择依据是什么?透析盐析: 将Pr溶液盛于透析袋中,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袋 中盐浓度连续性变化,使Pr沉淀。特点:避免共沉淀,分离效果好,处理量小。 反抽提法:将包括要分离的Pr在内的多种Pr 一起沉淀出来,然后选择适当的递 减浓度的硫酸铉来抽提沉淀物。特点:得率较高。第三章膜分离技术1、何谓“浓度极化”和“凝胶极化”现象,怎样避免膜过滤中的“浓度极化” 现象? (1)浓度极化: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 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这种在膜 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
23、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它是一个可逆过 程,只有在膜过程运行中产生存在,停止运行,浓差极化逐渐消失。克服极化 的主要措施有:振动、搅拌、错流、切流等技术。凝胶极化:膜表面附近浓度 升高,增大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当膜表面 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当分离含有菌体、 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这种现象称为凝胶 极化。2、简述微滤膜的主要种类,特点和主要分离机理。微滤膜的分类:(1)有机微 滤膜:具有韧性,适应性强,制备简单,易成形,工艺较 成熟。常用聚乙烯、聚 偏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等聚烯烧类聚合物组成。(2)无机微
24、滤膜:无机陶瓷膜具 备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大、抗污染能力强、耐高温、孔径分布窄、可高压 反冲洗、再生能力强、分离效率高、不易老化等优点。(3)复合微滤膜:充分利 用了有机与无机微滤膜的各自优点:将一层微滤膜的薄膜和常规过滤介质利 用层压技术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工艺手段实现有机与无机的黏合改性; 将微 滤膜技术与生物处理法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分离机理:膜 的过滤行为与膜及过滤对象的物理化学特性有关,对微滤而言,其分离机理主 要是筛分截留。液固分离主要作用:(1)筛分,膜将尺寸大于孔径的颗粒截留。 吸附,膜将尺寸小于孔径的颗粒吸附截留。(3)架桥,固体颗粒在膜微孔入口 处因架桥而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化 分离 原理 技术 思考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