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方法.docx
《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方法.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篇 中国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报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仍旧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控,试图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达到政府的某些意图。 虽然政府行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实施财政政策也能够起到弥 补市场不完善、克服市场失灵的作用,但是它的任何干预也会 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尤其会对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及其 货币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如果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运行 机制,实施的财政政策还很可能会对经济运行起到与其政治意 图相反的作用。本篇首先回顾了 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历史背 景和实施的主要措施,然后分析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认 为1998年下半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
2、政策是有重大欠缺的。 而后,本篇在我们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财政 政策分析方式方法。首先讨论了货币的性质和政府行为中的货 府开支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带动银行、地方政府、 企业资金的投入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有资料表明,19982000 年发行的3600亿元国债,包括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共形成 15100亿元的工作量,国债的资金带动效应是1: 3.2O其中, 相关技术改造贴息的资金带动效应最大。1999-2001,国家共 安排265. 4亿元国债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共带动投资2810亿元。 更有学者测算,四年增发国债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 1.81和1.66个百分点
3、(马拴有,2002)o2.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过去五年 中中国的许多财政状况指标,如财政赤字对GDP之比、国债余 额对GDP之比(国债负担率)、偿债率(财政支出中用于付息的 支出比重)和债务依存度等都出现恶化的趋势(图6.1、6.2)O 特别是如果把包括不良债权、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的缺口等因 素考虑进去,中国实际财政状况可能要比表面上看的严重得多。 实际上,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经过五年的扩 张性财政政策之后,经济仍旧未能恢复自主性增长,这离政府要达到的经济调控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国 债投资并没有有力地刺激国内企业投资相关需
4、求的增长。据统 计,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2. 1%,其中国有经济增加12. 8%, 集体和个体分别增加8. 1%、12.7%,个体经济增幅有所下降。从 投资规模上看,集体和个体投资规模只占总规模的28.4%。二是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2001年底城乡居民存款已 达73762. 4亿元大关,增长14. 66%,这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并 没有把居民储蓄有力的转化为企业的投资相关需求。三是2001 年企业投资相关需求呈现不稳定性特征,投资额由升而降的同 时亏损额由降转升,上升了 4. 5吼四是居民消费并未得到刺激, 物价指数继续下滑,2001年底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同比 下降0
5、.3% (邓金堂等,2002)。由以上数据可知,扩张的财政政 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非常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五年时间,而且不可避免地 会出现长期化趋势。然而,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能靠 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的,持续的财政赤字必然导致国 债的不断积累,这对经济和财政状况以及国债的信用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国际上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1997年,以增发 国债扩大财政支出为特征的日本桥本内阁“财政重组政策”的失败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中国国债余额(亿元人民币)图6. 1 1995-2001年中国国债余额图6. 2国债负担率和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二)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及其缺
6、陷中国实施积极性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主流宏观经济 学的政策主张为依据的,但是这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本身是有根本缺陷的。主要表现在:1 .收入-支出模型无法表示有效相关需求及解释实际新古典综合派根据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在收入一支 出模型中加入政府税收(T)和政府支出(G),建立了一个“三 部门经济”的收入-支出模型。假设总相关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均 衡条件下有:C+S+T=C+I+G的恒等式,其中C、S、I分别表示消 费、储蓄和投资。根据其主张,假设存在一个充分就业的收入 水平,给定消费函数,就会有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储蓄,当投资 小于这一储蓄量时,将导致总相关需求不足和失业,因此只要
7、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政策补足这笔私人不消费的收入,总相关需 求不足和失业将被消除。但在凯恩斯看来,有效相关需求是总 供给和总相关需求函数的交点,这也是一个均衡点,它来自于 企业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由此将决定产出和就业。显然主流 宏观经济学把对有效相关需求的调整简单地等同于对总相关需 求的总量调整,这与凯恩斯企业家经济和收入决定理论是完全 不协调的。一旦收入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变量,除非预先给定 收入,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将是不知道的,这将成为循环推论,基于此的财政政策也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此外,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取决于生产 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投入和相关技术进步,而且只是一种实际 变
8、量,但现实中的GDP却是一种货币量值。要想知道充分就业 的收入水平,不仅要测量生产函数的变动(实物资本、劳动和 相关技术的变动),而且要区分开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价格水 平)的变动。由于生产函数在经验上从来没有在实物上或根本 不可能在实物上加以检验,从而主流经济学模型是不能从经验 上加以证实的。2 .排除相对价格和资本存量的分析新古典综合宏观模型保留了新古典资本理论把资本存量和收入 流量分离的做法,使投资的变动并不影响资本存量的价值。例 如在希克斯的IS LM模型中,给定货币供给,货币相关需求的 变动会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收入,同时收入的变动又影 响货币相关需求。然而实际上任何一项投资都会
9、影响到资本存 量价值,进而影响货币的投机相关需求(而不只是交易相关需 求),这会改变原有的货币均衡(即LM曲线)。另一方面,如果货币相关需求涉及到投资,利率将不仅由资产选择所决定,而 且涉及投资流量,投资的货币相关需求会影响利息率。这两个 方面都会使is曲线的移动影响到LM曲线(参见戴维森,1994 年,奇克,1982年),而排除资本存量和相对价格分析是导致 IS LM模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1950年汉森提出了相应的财政 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要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 少税收,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社会总相关需求;在经济繁荣 时期要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相关 需求,
10、造成财政盈余,使两个时期的财政亏盈相互补偿。这种 财政政策模式的不足在于,它只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 如此调整忽视了对长期形成的资本存量价值变化的影响。而资 本存量价值的变动是用相对价格计算和表示的,极易导致相对 价格得不到调整甚至更加扭曲。这使得这种财政政策模式就理 论而言能用于稳定经济,一旦用于实践就存在很大的障碍。3 .否认了货币内生供给机制在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货币供给归之于 中央银行。这种外生的货币供给是与把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截然区分开的“两分法”联系在一起的,即实际变量由生产函数 的相关技术关系所决定,名义变量和价格水平则取决于货币供 应量。导致“两分法”解释
11、错误的是外生的货币供给,其根源 在于货币数量论。外生货币供给其实是一个“神话”,因为在市 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外生的货币供给从来没有存在 过。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在上世纪初美国中央银行成立之 前,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运行了二百年。在此前提假设下, 财政政策很少考虑对内生货币供给的影响,无视经济中货币金 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规律,不仅极易造成通货膨胀,而且还可能 使政策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大相径庭。第二章一种新的财政政策分析方式方法现代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是以内生 的货币供给机制为基础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在经济中所引起的 货币供给变化,起到了类似于“外生”货币的作用,并通
12、过对 内生性货币供给产生作用来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一、货币的性质: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在货币理论史上,对于货币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 过程,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基于“两分法”的外生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外生论者如主流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 者认为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和控制;二是否定“两分法” 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持有该观点的代表人物如格利和肖、托 宾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者,他们认为货币是一种以资产抵押为基 础的信用关系,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居民和企业的相关需求创造 出来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理论,早在后凯恩 斯主义经济学家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作为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 命题论述之前
13、,许多经济学家如银行主义学派的图克(ThomasTooke)和威尔逊(James Wilson) 马克思(Karl Marx) 凯 恩斯(通论发表以前)、熊彼特(Toseph A Schumpeter)等人 就已经在经济分析中暗含了内生货币供给的思想。但是由于凯 恩斯在通论中采用了外生货币供给的假设,而其理论又占 据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因此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曾一度消沉下 来。二战后货币政策失败的事实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金融创 新等理论的发展,使经济学界又开始关注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相 关问题。对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证明,具有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由格利和肖(John G. Gurley and
14、Edward S. Shaw)提出的 现代金融中介机构理论,他们从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同性出发, 分析了银行和其他非银行中介机构在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指出货币、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同时,格 利和肖划分了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认为内生货币由私人部门 持有的不能对其净值做出贡献的货币本次项目所组成,对整个 私人部门而言不能算作一种资产;外生货币由私人部门持有的 能对其净值做出贡献的货币本次项目所组成,是一种资产。他们举例说,由私人部门所持有而且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由政 府债券所抵消的银行存款属于外生货币的范畴。这是因为银行 存款是私人部门的一种资产,而政府债券并不是私人部门的负 债(
15、哈里斯,1989)。格利和肖还提出,纯粹的内生货币与内生 债券经济并不比纯粹的外生货币与债券经济更接近现实,比较 现实的情况是假设内生与外生货币和债券的混合。这样货币就 不是中性的,可以通过政府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内生的货币供 给。因此,内生性货币供给并不由政府左右,由政府的财政收 支、发行政府债券而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完全类似于外生 的货币供给变动,而这些“外在货币”只有通过“内在货币” 才会对经济产生冲击。外生的货币供给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于内生性货币供给 机制,它对经济有着较强的冲击。例如,政府增发公债会在金 融市场上与银行存款和股票相竞争,如果收入和储蓄是给定的 或货币供给是给定的
16、,则利息率将提高,这会导致对私人投资 的“挤出效应”;但实际上货币供给和收入并不是给定的,由此 政府公债的发行和巨大的财政赤字并没有使实际利息率提高,币流程状况,然后在模型中加入政府行为,主要包括税收、政 府支出、发行政府债券等主要财政政策手段,并联系内生的货 币供给机制,考察财政政策对货币经济以及内生性货币供给机 制的影响。为了简化,我们暂时不加入国外部门,只是以一个 封闭式的模型为基础考察政府的财政政策,并用我国宏观经济 的运行数据对模型实证检验。接下来又从外生货币的角度重新 解释了财政的功能,特别是结合9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重建中的 教训对货币经济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对现阶段调
17、整中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一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效果分析一、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背景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在泰国爆发,迅速席 卷了东南亚诸多国家。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长 期以来投资扩张带来的资本存量过高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 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带来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凸现,而是引发了通货膨胀。这是有经验事实的,美国70年代严重的 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政府大量发行债券所引起的货 币金融体系的紊乱。显然对货币性质的研究,尤其是财政政策 引起的这种类似于外生货币供给的变动是非常重要的。二、加入财政手段后的银行账户及货币流程图对
18、税收、财政支出、政府债券发行中的货币流程进行分析,有 助于表明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财政政策中货币在银行间的流动首先,财政支出的过程,实际上是货币由中央银行账户流入商 业银行账户的过程。与此相反,财政收入即征收税收的过程, 也就是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流入中央银行账户的过程,因此, 如果不考虑国债的影响,在财政收支平衡的条件下,财政收支 过程对货币在银行间的流动在总量上是没有影响的。其次,对于政府债券,认购主体可以是社会公众、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以及政府机构,根据简单的货币银行学知识可以知道, 购买国债的主体不同,对货币流动的方向及其影响也不同。例 如,社会公众作为认购主体,
19、资金来源一般是储蓄或原本用于投资的资金,以及原本用于消费的资金。这都会导致货币由商 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转移;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如果商业银行 的超额准备金未全部用于其资产业务,可以用这部分资金购买 国债。这样,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向中央银行账户转移,而当 财政机关将发行国债获得的收入用于财政支出时,货币由中央 银行账户向商业银行账户转移,这一过程中由于用以认购国债 的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原未动用的准备金,所以前者不会带 来货币供应量的收缩,而后者却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两 者总的影响也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又如中央银行作为购买主 体,会使货币由中央银行账户向商业银行账户转移,所带来的 影响必然是货
20、币供应量的数倍增加。在实际生活中,购买国债 实际上是各种购买主体的综合,又由于政府债券是一种具有一 定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国债的购买和交易必然会引起货币供应 量的增减。(二)加入政府行为的货币流程图在前面的收入支出模型的讨论中,用了一个直观的货币流程图来表示各层次的货币存量在经济中的运行机制和作用。现在该流程图的基础上加入政府以表示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 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模型中的资本市场是实物资产交易 和企业融资的场所,特指股票的一级和二级市场。因此加入政 府债券市场(国债市场)来表示政府发行债券行为。由于财政 支出的两个部分转移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中,消费性支出占财 政支出的绝大部分,如
21、1992年我国消耗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81. 17% (高培勇,1994),而转移性支出多是增加了人们的可支 配收入。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在流程图中省略了转移性支出, 而把它等同于税收的减少(图6.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图6. 3加入政府的货币流程图三、财政政策手段分析现在,我们在模型中加入政府的财政政策来具体讨论政府的宏观管控相关问题。值得说明的是前述模型是一个货币经济模型, 这种货币经济的特点是,并不存在与货币市场无关的财政政策;作为财政政策总支出的变动只有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 度,才会影响总相关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政府并不通过财政
22、政策来决定经济增长 率、促进资本形成和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关系或货币金融体系, 也不试图改变收入分配。在这种暂且称为“市场化的财政政策” 下,政府通过执行财政预算,采取一种逆经济周期的微调,以 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目标。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对一 个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的税收、财政支出、发行政府债 券等手段进行分析。在前面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加入政府行 为,我们可以得到:Y = W+D + r + n + T = C+I + G (6. 1)其中T为税收收入,G为政府支出(一)税收先来看在我们的模型中政府税收的影响。首先,我们把税收分 为两部分,即政府对公司(企业)的税收和个人所得税。把税
23、 收分为这两部分的意义在于,政府对公司的税收增加是企业利 润的减少,这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函数”,而个人所得税则只是影响个人收入或个人的消费与储蓄。对于公司税,我们这里假设,政府对公司的税收会产生两个方 面的影响。其一是对投资的影响,给定投资的未来预期收入或 利润流量,政府的税收是对利润的扣除,从而税率的提高会使 投资减少,也就是说,政府对企业的税收是投资函数的一个变 量。其二是,政府税收会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从而影响股票 的分红收益率以及股票价格。与第一个方面不同的是,税收对 股票价格的作用影响到人们的资产选择,当然,这种资产选择 会影响股票价格和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因为利息率和 反映资
24、本存量价值的股票价格是投资函数中的重要因素。因此, 一方面,当投资的预期利润流量减少和股票价格或资本存量价 值下降,投资将减少,也就是说,投资与政府对企业的税收是 负相关的。由于投资函数是货币相关需求函数的一部分,投资 相关需求的减少会减少货币相关需求。另一方面,对于资产选 择来讲,如前面所表明的,股票价格的下降将使银行减少货币 供给。因此,政府对企业税收的增加会减少总相关需求。It = f, Tq)(6.2)Tq:企业所得税对于个人所得税,按照消费函数的假设,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 少会减少消费支出,从而对货币相关需求的影响是负的。另一 方面,收入的减少会减少储蓄,储蓄的减少会影响储蓄存款和 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中国 财政政策 分析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