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自考复习笔记.docx
《管理心理学 自考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 自考复习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通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通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
2、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 的特殊规律.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管理包括两部份内容:物和人。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 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 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
3、富和补充。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与区别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 因素是统
4、一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第二节管理心理学和产生和发展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1、心理技术学:(斯腾)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2、霍桑实验:(梅奥)开始于1924年他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他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向高发展,形成金字塔形 的层次。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一产生与发
5、展: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2、管理心理学在中国1979年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才逐渐得到发展。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密切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
6、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者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三、管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1、观察法: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缺点: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获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2、实验法:优点: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系
7、统控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条件; 研究者可以使某种行为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缺点: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于是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3、调查法:(1)谈话法:优点:谈话法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缺点:由于关于被试者心理状态的结论必须从被试者自己的回答中寻觅,所以具有较大局限性(2)问卷法:优点: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缺点:所得材料普通较难进行质量分析,于是难以把所得结论直接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4、测验法:优点:可在短期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者多个特点,且能从数量上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缺点:目前所使用的测验量表还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数
8、低5、个案法:优点: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匡助缺点:用该方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此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对研究者来讲,是一个限制因素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一、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群体因素:a.群体的性质bo群体的成员以co群体的气氛do群体的凝结力eo群体的一致性2、个体特征:a.智力水平的高低b。情绪的稳定性c. “自我映像” d.个性特征c.态度与价值观e,生活阅历3、问题的性质个体在面临复杂、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容易从众。(四)群体压力的产生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行为不一致
9、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群体压力的心理基础,普通是当事人群体归属、社会交往以及安全、尊重等需要。人们普通都胆怯受到所在群体的冷落、孤立、排斥和唾弃。(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1.从众与不从众群体压力的结果,普通是个体的从众。当个体对群体的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2o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非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赋予支持。而对那种故意和群体闹对 立的、情绪性的执拗行为,要赋予匡助和教育)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允许见(特殊是要注意
10、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第二节群体凝结力 君羊体疑幺吉大J的枇念*群底凝结力;口或者称扉体内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二、影响群体凝结力的因素P1881、群体的目标结构2、群体规范的性质3、群体的领导方式4、成员的个性特征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6、群体的地位7、群体规模的大小8、信息沟通状况9、奖励方式10、成员的身心健康三、群体凝结力与生产
11、效率之间的关系P190无论凝结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凝结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效率,并且凝结力强的组, 生产效率更低。凝结力强的群体比凝结力弱的群体更r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群体凝结力越强,其成员则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的凝结 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惟独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增强凝结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群体的态度不支持 组织目标时,凝结力强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四、群体凝结力的测定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凝结力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第三节群体的冲突一、群体冲突的概念与性质(一)冲突的普通概念所谓冲突:就是两
12、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二)群体冲突的性质企业内部的冲突,从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1、建设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或者途径)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2、对抗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二、群体冲突的过程(一)冲突的过程群体冲突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潜在的对立或者不一致2、认知和个性化3、行为意向4、行为5、结果冲突源有3类: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二)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激发了功能正常的冲突,能够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三、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一)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有如下几种: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
13、群体之间的冲突;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由于冲突的种类不同,其解决的方法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种:(1)交涉与谈判;(2)第三者仲裁;(3)吸收合并;(4)运用权威或者武力。(二)预防群体间冲突的方法缓和冲突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找出两个群体(或者两个以上的群体)都能允许的目标;第二,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以下介绍的是几种具体的方法:(1)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2)订立超级目标;(3)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4)尽量避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5)强调整体效率;(6)加强思想教育.第九章群体的沟通第一节沟通的普通概述、沟通的概念信
14、煮沟通:指箱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或者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 而达 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二、沟通的过程沟通模型包括七个部份: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三、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浮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四、信息沟通的重要性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2、信息沟通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15、;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第二节沟通的种类沟通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信息沟通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1、按沟通的目的来分:(1)工具式的沟通: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情报(2)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于表达情绪状态,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2、从组织层次的角度分类:(1)个人与人人的沟通:即一个人与另一个的信息交流.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即指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3)团体与团体的沟通:如车间与车间、小组与小组、小组与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流。3、按组织系统分类.(i)正式沟猛:普通是垂直的,它遵循权力系统,并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2)非正式沟通:向任
16、何方向运动,通常称为小道消息的传播4、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自上而下的沟通).在群体或者组织中,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低水平进行的沟通称为自上而下的沟通。上行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是在群体或者组织中从低水平流向更高水平的沟通。(3)平行沟通:是沟通发生在同一工作群体成员之偶尔同一等级的工作群体成员之间,同一等级的管理者之间以及任何等级相同的人员之间时 5、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1)单身沟通:它是指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而另一方只接收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双向沟通:它是指发送信息者,在发出信息后,还要听取对方对信息的反馈意见,直到双方对信息有
17、了共同的了解为止.6、按是否经中间环节:(1)直接沟通:它是指发信者与受信者的直接沟通。(2)间接沟通:它是指必须通过第三者(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传递,发信人的信息才干传到受信人手中。7、案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1) 口头沟通:口头沟通的形式不少,如会谈、电话、会议、广播、对话等等.(2)书面沟通:书面沟通的形式也不少,例如,通知、文件、通信、布告、报刊、备忘录、书面总结、汇报等等。8、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1)非语言沟通:它是指使用语言或者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方式。(2)语言沟通:它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或者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9、沟通通道的选择
18、各种通道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第三节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一)语义上的障碍;(二)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三)知觉的选择性障碍;(四)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五)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六)信息过量的影响。二、改善沟通的方法(一)重视双向沟通;(二)重视面对面的沟通;(三)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四)正确使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普通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普通概念及特性(一)人际关系的普通概念人际关系:是鼠织勒中人骂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 与人之间的联结成的关系.(二)人际关系
19、的特性人际关系的特性:1、社会性2、情感性3、复杂性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按性质划分:(1)自然性人际关系社会性人际关系2、按形式划分:(1)合作型人际关系(2)竞争型人际关系3、按效果划分:(1)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好的人际关系4、按公私关系分:(1)公务关系私人关系5、按组织形式分:(1)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2)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三、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的分析1、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造的.他认为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的好恶情感。他制作了一种由群体成员自行填报的调查表。根据填 报内容分为“吸引”、“排斥”和“不关心”三类,
20、然后绘制成“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2、相互影响分析图这是由贝尔斯于1950年创造的一种分析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方法。四、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P2341、对团结的影响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4、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5、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1、相似性和一致性:人们之间在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是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最主要、基本的条件。2、距离的远近:人们在居住、工作、学习等空间位置上的接近.3、交往的频率: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普通来说,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密
21、切关系。4、性格温和质:这两种因素往往影响人际交往的数量与质量。5、主观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主观印象特别是第一印象十分重要。6、思想品德:最关键的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思想觉悟。7、需求互补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1、吸引接近规律:(1)外貌吸弓1(2)言语吸弓1(3)才华吸弓1(4)学识吸引(5)名望吸引2、趋同离异规律:(1)认同现象和趋同倾向(2)认异现象和倾向(3)酬赏性趋同和惩罚性离异3、互需互酬规律:(1)互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2)互酬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4、交往深化规律:(1)礼仪交往(2)功利交往(3)感情交往(4)思想交往5、交互中和规律:人际关系双
22、方,通常并非彻底均等的,而是互有差别,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逐渐接近,结果呈中和状态。第四节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P2451、社会测量法2、行为测量法3、参照测量法4、动机测量法5、层次测量法6、相关测量法7、历史测量法第五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一、感情投资法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二、心理吸引法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三、深层了解法天花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立
23、一定友谊;思想交往,成为知己。心理动力学认为, 深入了解别人,是要经过一定层次的。四、中和互补法人们之间互有差别,互有需求,互有补偿,相互接近,逐渐中和,成为好朋友,使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五、求同存异法人们交朋结友,只要政治原则、基本倾向相同,至于个性特点、习惯爱好、生活情趣等有差异,不妨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 风格,在枝节问题上不苛求于人,同样可以成为好朋友。六、排难解纷法朋克之间遇到?艰难,在其最需要匡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匡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激,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第一节领导的普通概述、领导的概念领.:、是对群程或者个体施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自考复习笔记 自考 复习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