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6篇).docx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6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6篇)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加、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悟。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熟悉托物言志。 3、体会衬托、比照、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
2、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衬托、比照、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熟悉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布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
3、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呈现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留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看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
4、、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绽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心情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宽阔平坦、颜色艳丽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宽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宏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转变的?变成了怎样的心情?“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观察了一排,或
5、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屹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异、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注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异”中叫出声来,那么固然会走近注视、细细观看。 (2)从哪几个角度观看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其次层;最终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顽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用拟人和比照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
6、,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厉、顽强,联想到有一样特点的北方农夫;由白杨树的顽强不屈联想到傲然直立、保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渐渐到达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
7、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其次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本钱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照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
8、于1941年。在此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斗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盼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忱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盼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提醒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顽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
9、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提醒出来的? 明确:第7段,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当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当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莫非”,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其次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动身,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厉、顽强不屈”的北方农夫;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直立”的形象动身,把它象征为在敌后顽强不屈保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动身,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
10、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夫,尤其象征了今日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行缺的朴质、顽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给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详细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现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根底上,自然而然地给予白杨树具有鲜亮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
11、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熟悉?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给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顽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顽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其次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终一句。 三、品读语言
12、,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或许是“雄壮”,或许是“宏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或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宏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观察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屹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心情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异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势,没有屈曲回旋的虬枝。或许你要说它不美。假如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
13、,严厉,也不缺乏温柔,更不用提它的顽强不屈与挺立,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衬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示意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肯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形状起正面衬托的作用。 (三)比照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
14、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拔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比照:两种树的品行不同,一是一般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阔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比照,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行。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根底上,采纳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夫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顽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5、 (三)文章运用抑扬、衬托、比照等写作技巧,增加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把握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索: 1、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描写的层次吗? 2、(1)探究。练习三 (2)为什
16、么赞美白杨树? 3、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索 四、争论、沟通 1、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终抽象出白杨“倔强直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确定的语气表达否认的语气,后三句用否认的语气表达确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夫”“保卫家乡的哨兵”最终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夫,尤其象征了今日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指名生答 不离题 A、它与
17、白杨形成比照 B、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说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喜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顽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熟悉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漂亮的风景,我们观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
18、姿,我们也眺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大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丽、安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斗的年月,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暴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沟通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
19、听读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顽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直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赐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赐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的赞美之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尝美点 语言如同文章的衣服,一
20、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沟通,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终把大家的答复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存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尝语言进展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答复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夫、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设你是教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杨礼赞 白杨 礼赞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