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试题2】.docx
《高中历史教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试题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卷命制多项细目表地新教材配套习题编写团队吴志强题型题序知识内容能力要求核心素养IIIIIIIVIIIIIIIVV客 观 题1分封制qqqq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qq3宗法制q4礼乐制度qq5嫡长子继承制6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7大一统思想q8官僚政治q9先秦农业10法家思想q11道家思想q12先秦手工业q13先秦商业的发展14商鞅变法q15郡县制的起源16秦的国家组织能力17秦朝的皇帝制度qq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9小农经济q20两汉时期的中央集权21西汉郡国并行制q22两汉的监察制度23汉代的中外朝制度qq24汉代儒学qqq主 观
2、题25法家韩非子的政治构想q26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q27汉朝的国家治理能力要求:I获取和解读信息;n调动和运用知识;in描述和阐释事物;w论证和探讨问题; 核心素养:I唯物史观;n时空观念;in史料实证;iv历史解释;v家国情怀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C.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考点】小农经济【解析】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 状态,故选B项;从画像石上看不出A、C、D三项。20 . (2019 湖南郴州一模-5)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 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
3、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 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 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 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考点】两汉时期的中央集权【解析】材料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 项;材料反映出地方行政区划,而非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未体现C、 D两项。21 . (2019 四川凉山一模26)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 这种区
4、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 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考点】西汉郡国并行制【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 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 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 暴政,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 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22 . (2019
5、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25)东汉末年改刺 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 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考点】两汉的监察制度【解析】据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 的准则六条问事”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A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 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B、C、D三项。23 . (2019 四川宜宾一模-25)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 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
6、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 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考点】汉代的中外朝制度【解析】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 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 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 专制,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排除D项。24. (2019 -广东百校H月联考-25)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 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 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
7、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考点】汉代儒学【解析】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 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 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 项;D项并非主要原因。25 . (2019 安徽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4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韩非主张治理天下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 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 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8、,做到“法不 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据韩非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人类 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 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未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 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因为 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 行于中庸。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 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他们既不像穷 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
9、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政治构想的命运并说明其原因。【考点】法家韩非子的政治构想【答案】(1)韩非的政治构想: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 炼的官吏来理政;主张国家要不断改革和实行法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 实行民主政治;中产阶级掌权是最适合城邦的政体;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方面 的重要作用。(2)韩非的政治构想在当时受到推崇,且对中国封建社会
10、产生深远影响。 原因:韩非的构想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愿 望和要求,有利于结束战乱实现统一。亚里土多德的政治构想没有得到广泛认 同和实施,伴随着雅典城邦体制的灭亡被淹没。但是他的构想对近现代民主政 治发展产生影响。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诞生在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城邦 外有强敌威胁,内有体制本身的狭隘,其理论既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缺乏实 施的社会环境。26 . (2019年-武汉市部分学校调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 张如儒家
11、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 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 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 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 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 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2)
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 张提出的历史背景。【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法家韩非子的政治构想【答案】(1)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 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 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 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 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 影响。27 . (2019年新课
13、标全国卷IH, 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 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 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 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 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 约有人口 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 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 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
14、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 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 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 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 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 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15、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考点】汉朝的国家治理【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 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 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 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 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 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1 . (2019 博雅闻道高三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题2 高中历史 教学 第一 单元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巩固 检测 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06660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