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5篇.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5篇.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5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1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学问目标:使学生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熟悉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熟悉分数各局部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拟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力量目标:进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学会与人合作并沟通思想方法的力量。 3、情感目标:积极参加数学学习,对数学布满奇怪心,喜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自信念。 教学重点: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熟悉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拟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预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
2、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熟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拟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熟悉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熟悉分数,就必需让学生经受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留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究沟通的气氛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熟悉,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绚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
3、友来到了郊外进展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预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正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助,用手势告知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状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熟悉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熟悉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识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敬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呈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全部的热忱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熟悉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刚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
4、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刚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熟悉1/2是重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需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纳操作、演示、争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构造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
5、的学问。 2、熟悉几分之一 刚刚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沟通,留意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制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教师为大家预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沟通沟通.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推断) 设计意图:在熟悉1/2的根底上,由感性阅历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制造分
6、数、讨论分数。学生不仅顺当地熟悉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制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胜利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 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局部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局部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局部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育学生自学力量和自我评价力量。 4、比拟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
7、,假如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展比拟.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拟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经过猜想、操作、争论、发觉,学生体验到了胜利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日你有些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
8、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敏捷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量的准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量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熟悉了许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估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量”出来的,依据学生的反应,适时板书课题“估量”。 二、绽开活动 1、
9、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应2个学生的作品) 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相互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刚刚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假如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精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相互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视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量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拟适宜? (2)估量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拟适宜?谁来量一量? (3)估量一下把铅笔
10、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拟适宜?再量一量。 (4)估量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争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 学生反应,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预备好的包装盒,先估量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终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爱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量,再测量。 (2) 估量一下,假如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
11、几个同学? (3)师: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估量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量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 米,宽3米。假如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展哪些好玩、有挑战性的估量呢?比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讨论,好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把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育学生的学问迁移力量,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
12、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当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沟通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沟通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26138123 62138312 你发觉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沟通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知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
14、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稳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熟悉,同时在发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和进展学生的数学思索以及合作沟通力量。 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把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根底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索,相互沟通,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沟通的形式,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力量,并使学生娴熟敏捷地把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熟悉,增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
15、长的力量。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进展数学思索,培育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熟悉,增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力量。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进展数学思索,培育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只要今日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教师嘉奖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请你翻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知教师吗? 今日,教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讨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
16、: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爱的图形呢! (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 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爱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 (1)要把教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外形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师: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展现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用线围成的图形真好看。 4、师:用手指一指你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好吗? 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便利? (把线拉直,用尺量一量) 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填表格,在小组内沟通。 5
17、、评价:完成教师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评价表里贴好第一颗星。 设计说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线围出漂亮的图形。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摆一摆。(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准备用几根小棒,怎样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 把你围好的结果填在作业纸其次张表格里。 沟通:我摆的是长方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我摆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相互评价:同桌两人
18、沟通、评价。为胜利的小朋友在评价表里画上其次颗星。 设计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学具,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力量。 (三)估一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我们一起用纸头来玩嬉戏吧。 教师帮我们每人预备了一张小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从这张纸上看出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提问出来让其他同学来答复吗? 生:这是什么图形的纸?答复:长方形的。 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答复: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生评价同学答复的问题) 生:它的周长是多少?答复:长大约厘米,宽大约厘米,周长大约是30厘米。 师:要准确知道这张纸的周长,怎么办?(量一量
19、) 请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并汇报你是怎么量的,看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设计说明学生作为学习的仆人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答复,评价同学的答复。给他们留出了宽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提问、猜想、评价、验证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四)剪一剪。 师:假如教师让你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对,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板书:宽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下面请大
20、家动手折一折,把这个正方形剪下来,留意不要剪歪了。 学生动手剪正方形。 师:你会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64=24厘米) 师:你能再把这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结:大家刚刚想出了几种方法,这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许多,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索,就会有新的发觉。 设计说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内容,充分让学生在折、剪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教学 教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