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2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3 .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重点地点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2 .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81课日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任务一:学习竹里馆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J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 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1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
2、huGng) /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 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2 .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深林:这里指“幽篁”。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 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
3、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 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预设:幽篁一一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 军军。独坐、弹琴复长啸一一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明月一一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 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2)夜深人静,竹林萧萧,明月洒着大地,诗人在竹声中陶醉好一副迷人的景象!如若让你为这幅画 面配
4、上背景音乐,让他活起来,你会将那些声音糅合于其中呢?预设:琴声,诗人的歌唱声。因为诗人告诉我们,他坐在竹林中弹琴且长啸;虫鸣声。如此美丽的景色,定不止诗人为之着迷,说不定小生物们也在美景中欢唱呢!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流水潺潺声。就背景资料我们可知,作者的辆川别业以湖为中心,水要有源头,可能在深林之中还有 潺潺的流水声。师点拨:琴声、水声、虫鸣声、流水声夹在在一起,场面是不是很热闹?(不是。每处细微的声音之 所以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正是因为环境安静、清幽。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3)景是清幽之景,有景有声还有人,诗人在此独坐、弹琴、长啸,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请同学 们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说一说。课
5、件出示:景是清幽之景,人是 之人!预设:人是孤独之人。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个人坐在竹林深处,周围环境 又如此的安静,可见是一位孤独之人。人是高雅之人。(诗人为什么选择坐在幽篁里?)竹子自古是高雅的象征。师点拨:“幽篁”一词出自屈原一一“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J诗人独坐竹林之间,足见其志趣高雅。追问:还有哪些地方可见诗人志趣高雅?弹琴,王维对竹弹琴,全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人是潇泗之人。弹琴还不够,毕竟要受限于音律指法。长啸更自由、长啸无言,感情更真挚,以长 啸与自然沟通。弹琴还不足以
6、表达诗人的情绪,他一边弹琴还一边长啸。人是悠闲之人。诗人深夜坐在竹林中此时的“坐”不是朝堂议事的正襟危坐,也不是宴饮场所的起 坐喧哗,是真正的身心放松。人是抑郁之人。用长啸来舒缓内心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气。师引导:诗人为什么会抑郁呢?一一 “深林人不知。”别人不了解我。轻读这一句诗,读的时候感受诗 人淡淡的伤感与无奈。让我们来了解背景,揭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别人不了解我的感叹。补充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诗画成就都很高。王维尤长五言, 多咏山水田园,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 人称其为“诗佛”。
7、现存诗400余首。因“黄狮子舞”贬官王维十五岁只身闯长安,二十岁出头一举夺魁中状元在中央为官。结识恭勿潜、张九龄、孟浩然等知 己。但为官不足半年,因在岐王府中观看黄狮子舞而被贬。此后由于朝政及个人原因,多次辞官。唐玄宗执政后期重用李林甫,朝野布满李林甫的爪牙;同时期,安禄山兵权日重。此时,唐玄宗有了 杨玉环,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不理朝政。朝廷日益换乱。古语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J自张九龄 罢相,朝廷之中再寻不得志同道合之人,再加上朝廷混论,此时,40多岁的王维于是一边做官,一边隐居 蓝天胡川。此诗便是作于此时。由此可知,人不知既叹无知己,亦叹朝廷之黑暗:长安城里人虽多,但知我者少;长安城里
8、音乐多, 但合我心者少;长安城里官职多,但能一展才华的少。(4)世俗的社会全然与诗人不合,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深陷忧郁无法自拔呢?让我们来读最后一句诗: 明月来相照。明确: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诗 人引以为知心的“朋友二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为一体。 此时哪还有“深林人不知”的抑郁,只剩月我两忘的安闲与淡泊!师小结: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 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人通过“幽” “深” “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 界,
9、又通过“坐” “弹” “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 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学习本诗我们从意象入手,通 过描绘画面来感受诗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由象入境的读诗方法。(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4,拓展延伸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题目: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之景,亦为诗人隐居知川所作。诗意: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降临使人感觉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树的缝隙间洒下 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
10、上轻轻流淌;竹林喧响洗衣服的姑娘结队回家,莲叶轻轻摇动,是渔舟在莲叶下 划行。春日的花草任由它消歇,秋日山中的王孙自可久留。(1)齐读诗歌。(2)内容讲解(山居秋瞑、竹喧、浣女、春芳、王孙),再读诗歌。(3)思考: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竹林、莲花、渔舟、春芳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一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绿得发亮;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一明月透过松林洒落月光,清泉轻轻的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一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洗衣女说笑着结队回家,其乐融融;舟在水中轻 轻摇动,下水撒网之际,
11、莲蓬轻动;(4)总结: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间)山村(地点)美景和淳朴的民风,表现诗人寄情山 水和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任务二:学习春夜洛城闻笛导入:大诗人李白20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 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勾起了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 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下诗中的浓浓乡思。1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 .
1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注释】玉笛:笛子的美称。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故园:故乡,家乡。诗意: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 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3 .赏析诗句,领悟诗情要求:小组合作,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背景资料,探究下面问题。背景资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上,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二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