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后赤壁赋》优秀教案.docx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后赤壁赋》优秀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语文后赤壁赋优秀教案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问及特殊用法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占/ 八、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剧烈冲突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 解脱的心情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打算多媒体投影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景句子,你最喜爱哪句,为什么?(先老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终老师小结)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 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特别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 小了)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 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呈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 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心情达到 了完备的统一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 奇妙的惊羡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
3、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 就不能不生感慨了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实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该语段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 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 缓的改变节奏由急而缓,示意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 情感的进一步改变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融入自然后心情转为激扬(安静的乐激扬的乐),以啸声抒发内 心感慨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行久留呢?登山所见景物崂岩、
4、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调是 阴暗的,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 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 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螃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昂扬的心情陡然低落,转为高处 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 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惊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 去,沉痛、悲凉时时常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 境况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6、长啸之后的宁静哀痛,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 任一叶扁舟从流漂浮,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改变?随遇而安的看
5、法,感情又转为安静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 而不同意把问题肯定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 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 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实行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 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欢乐和心灵劝慰的较 为现实的途径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验的改变:江山不行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行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情感的改变:安静的乐激扬的乐悲安静第三段:1、该段共三层:、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不见其处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
6、说:前 赋特地独创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指 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 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化地把握苏 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瞬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 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 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土 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 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 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 其为何
7、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 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 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挚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 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 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 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 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其次天不知道怎 么一传,许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 舟长啸而去,
8、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 怕,担忧真的丢失了这个罪人,急连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 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 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特别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 说了,也半信半疑的)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名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 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闻中鹤能翩翩 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闻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 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示意作者希望在精 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 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
9、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 影响密不行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 中所憧憬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挚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 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 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受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 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境况窘困, 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 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 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憧憬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 赤壁赋
10、中作者想怎么样一样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样艺术手 法方面,是大胆新奇的奇思遐想,充溢着浪漫主义色调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加醒来找寻道士一 笔?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 作者内心面对前途、志向、志向的迷茫,犹如茫茫夜色般无迹可 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经常在儒家的主动入世和道家的消极 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冲突的思想是其困难感情的真实体 现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老师小结)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 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
11、擅长依据不同季节、不同地点,抓住 景物特征来描写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争论风生,后赋以记游 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纳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 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看法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 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 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调;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 神苦闷,想寻求解脱三、全文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 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 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宁静孤寂,放任漂流 的安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
12、显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 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奇妙,全篇描述了这么 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受,必 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 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悲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 得到了安眠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 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 为哲理思辩或徒供欣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爱好、情感 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溢了生命和 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 来,这是平凡而不行起企及的美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赤壁赋 高中语文 赤壁赋 优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