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六国论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 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合单元 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 了解课文中 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 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材分析重点: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 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 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难点:1. 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
2、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 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 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 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 询,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 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 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 识他的论文,在嘉祜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 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
3、。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祜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祜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 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 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 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 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 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 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
4、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 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 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 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 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 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 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2.预习提纲: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
5、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 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洎()牧以谗()诛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与()而不助五国也 ()粮而景从 悉使()兵负草填之 革灭()尽之标 ()然自得 ()笑大方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 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 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六国互丧思厥先祖父
6、始速祸焉至于颠覆(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胜负之数()公子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请数公子行日(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可得闻与 ( ) 举以予人 ( )西举巴蜀() 或曰:“六国”()或未易量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二6 * GB3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盖失强援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 然后翻译。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奉之弥繁,()侵之愈
7、急。 至丹以荆卿()为()计 译文: (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 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3.简介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 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 直逼黄河北岸的澧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1亶 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 与之订立“澧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 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 绢10万匹。1
8、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 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 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 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 述政见。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sing shua ip u b a o j 1 ch a n sh u sh u (5)c 6 ng z d ng (2) 嬴赢羸殆怡贻(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 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先一一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 相对。祖父一一名词,父亲的父亲。迅迅,快。用阴
9、谋手段从内 部推翻合法政府。(4)定数(命运)屡次计算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拿攻克有人或许像还爱惜 吝惜 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 弊病 困顿(失败) (5)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诸侯;秦。刺 秦王;抗秦之。译文(略)。(6)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 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 他们的势力比秦 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三、研习新课 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 分提示及练习: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或中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 论是分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问题 基础上解决的部分:或归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高教 拓展 模块 第六 单元 阅读 欣赏 十六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