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 等奖创新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书写“孙、泊、愁、寺” 4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 绘的景象。【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 的景象。【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 的景象。【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 拨。2 .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
2、写景的古诗。(板 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 诗歌的兴趣。二、夯实基础1 .情境听读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 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 .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i ng)”“喧(xuan) “浣(hui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 1 )”“钟(zhGng)”。3 .书写指导(1)出
3、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点拨:“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 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 的下面。“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 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 写。(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4 .解读诗题(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借助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暝”的意思是“日落 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 诗人在山中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引导学生读
4、诗题“枫桥夜泊”,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泊”的意思是“船靠岸;停船二诗题可理解为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5 .作者简介教师请学生介绍两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 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随其父迁居蒲州 (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 称“王右丞二晚年居住在蓝田车周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 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 洪州(今江西南昌)。诗多纪行游览
5、、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 枫桥夜泊最为知名。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诗歌为 我们描绘了 一幅怎样的山中图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寻找答案吧!(一)自主探究1 .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2 .探究活动(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说本诗的大意。(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相机点拨。点拨:“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 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竹喧” 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二“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
6、浣女归”“渔舟下”,即“浣 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 是指“洗衣物的女子二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而 描述出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景色。3 .成果展示(1)字词梳理:空山:空旷的山林。竹喧: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归浣女:浣女洗衣归来。“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下渔舟:渔船顺流而下。春芳:春天的花草。歇:尽。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2)诗意梳理: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 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
7、,原来 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长久居于此地。4 .情境诵读播放山居秋暝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 古诗大意。(二)合作探究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通过朗读古诗,你的 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1 .探究任务(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体会诗人的情感。2 .过程安排(1)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2)引导学生朗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 感。(4)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
8、果,教师引导、总结。3 .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相机板书:空山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2)引导学生朗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自由朗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预设1: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 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 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 情。预设2: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七 单元 21 古诗词 山居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