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7冰川地貌.docx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7冰川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7冰川地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冰川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 .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2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3 .第四纪冰期本章内容: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塑性、 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冰。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为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川地貌遗迹和现代 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一、雪线与成冰作用(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雪线。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1 .气温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所以,全球雪线分布 高度的总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2 .降水量固态降
2、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 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3 .地形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二)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 称为成冰作用。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由新雪变成粒雪;粒雪在压力 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 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 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二冰川的运动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 川内部的
3、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 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 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一)山岳冰川1、冰斗冰川2、悬冰川3,1谷冰川4、1麓冰川5、平顶冰川(二)大陆冰川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 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主要类型有:冰盾和冰盖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蚀作用1、冰川的挖破作用2、冰川的磨蚀作用二、冰蚀地貌1、冰斗、刃脊和角峰2、槽谷和味湾3、羊背石第三节 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貌学 师大 教案 07 冰川 地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