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唐代的华丽诗章第5课杜甫诗三首【目标重点】1 .熟读并背诵三首诗。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自知自疑自学在前O语言积累1 .读准字音(1那伤()(2)为板()(3)朗漠()(4)青豕()常清()(6)霜覆)漠倒()2 .理解词义玉露那伤枫树林:(2)巫山巫峡气萧称:江间波浪泰木涌:(4)一去紫台连羽谟:(5)画图省识俗小画:津清沙白鸟飞耳: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密整客:2. 诗人由近及远,设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这里用 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3. (I)颈联上句“
2、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代。有典故可知,昭君的不幸是由毛延寿造 成的。昭君的悲剧完全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显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 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 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 多良家妇女布满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本质上还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4. (I)正是由于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两句连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 悲剧命运的深深怜悯,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挖苦。(2)从字面上看,作者
3、认为,既然大错己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 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思念故国之心是多 么剧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 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ZZ. 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 ”啸哀 “清”白 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 .不行以。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 拟沉重,“落叶”比拟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 还有很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
4、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用萧萧不用 “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究竟是沉重而 不是轻飘。古人用江水往往比方时间。江水的消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消逝,青春的消 逝,岁月的消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有一种圆润绵长不 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消逝。本诗是杜甫暮年的作品,江水奔流,岁月不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诗人悲凉的心情。因此用“滚滚”,不用滔滔。本联运用了比照、衬托的手法。落叶飘落,引发韶光易逝之感,加重作者乡愁;长江不尽,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而自己却暮年多病,壮志难酬。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在这里, 人的生命
5、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作 者的苦痛之情溢r言外。3 . (1)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 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月。是长期的,不断的“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头,始终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始终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 年头了。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却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 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既对偶又极精确。4 . (1) “苦恨:国难当头
6、,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 情肯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 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特别痛 恨两鬓染霜 “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国家的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剧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 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 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 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 天F的刚烈情怀! 沟通释疑1 .这首诗
7、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2 . (1)诗人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 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相像之处有两点:都有得不到赏识的悲剧命运,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杜甫也是 胸怀壮志而不被重用;都远离故土不得回归,王昭君的出塞,杜甫的“漂泊西南天地间。 3. (1)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首联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特别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特别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 的人很渺小,很孤独。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特别悲凉。飞鸟,无处落脚。这些三峡 秋季的典型
8、景物,被捕获入诗,形象鲜亮,展现出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境界。深度研读1.不同意。(1)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 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衬托、抬高昭君这个“窈 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作者的心目 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顽 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2.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当时民族
9、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同类 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故土,然而屡次上 书盼望回故土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单于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 给匈奴单于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管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 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9)困难苦恨繁霜鬓:(10)谋制期停浊酒杯:3.特别句式一去紫台连朔漠:环时空归夜月魂:O品读感悟一、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读懂题目;其次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 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说说这首诗歌有
10、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秋兴八首(其一)?,答复以下问题。1 .题目是什么意思?答:2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答:3 .诗中消失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答:二、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第一步,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其次步,体 悟感情: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了什么态度?第三步,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答复以下问题。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并不是一开头就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 的何在?答:2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赏析赴”字之妙。答:3 .昭君确实很不幸,
11、她的不幸毕竟是怎样造成的?答:4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丽I空归夜月魂。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环 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答:阅读?登高?,答复以下问题。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是用什么词描写的?答:2 .把颔联中的“落木”改成落叶、萧萧”改成飘飘、滚滚”换成滔滔可以 吗?本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绪?答:3 .“作客与“做客”相同吗?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只有短短的 十四个字,意思却特别丰富,请简要分析。答:4 .尾联中“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答:【我的疑难和困惑】【相关链接】
12、1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o他生活在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诗作多涉及社 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一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春夜喜雨?赠花 卿?蜀相?江南逢李龟年?等。2 .背景剖析(1)?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当时战乱频 仍,国无宁日,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组诗。(2)?咏怀古
13、迹?也作于大历元年,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思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 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3)?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动乱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 身,苦痛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 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抒发心中肤浅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千古名 作。3 .相关学问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14、。句数、 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类: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那么是律诗的延长。特点:(1)每句必需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需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需平仄相粘,即“句 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需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需押同部究竟的平声韵。互动互学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 .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 一诗中抒发了何种情怀?答:2 .前人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结合历史和背景学问,说 说杜甫和王昭君二人有何相像之处。答
15、:3 . ?登高?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深度研读1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 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2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阕 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答:点击主题积累素材主题,:担当一、文本素材铁肩担道义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终,贫 病交加而死: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都在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他总是从 一种不动声色的表达中迸发出更为沉
16、重和浓郁的愤懑:他的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 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顶峰,让人远远观望,赞美不止:杜甫的一生是有担当的。 二、名言积累“担当”之名言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3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司马迁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5 .学会“担当,培育“上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理想和情怀。周其凤6 . 一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越风发。(挪威)班斯腾班生 三、相关链接梁启超:奔波呼号,担当维护国人尊严的责任梁启超的一生,走的是一条忧国忧民的道路。梁启超终生为挽救国家危难、建立民主宪 政而努力,他舍身
17、求法,只为报效自己的祖国;他奔波呼号,只为维护国人的尊严。论精神、 论学识、论人品,他都无愧时代。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1895年春天,梁启超跟康有为一同发动了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 流亡,除了力、?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外,还结识了。他从善如流,贽成革命,很快便与打得 炽热。回国后,梁启超走上了坚决的改进主义的道路,利用各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呼吁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中国。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丑态,他拍案而起,连夜草就了一篇荡 气回肠的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痛快淋漓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称帝野心,说明白自己对 帝制决不妥协的立场。1919年1月,梁启超作为民间代表出席
18、巴黎和会。他写下?世界和平 与中国?一文,宣扬中国的要求。梁启超始终在为国事奔波和呼吁。他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民族自强独立不惜燃烧自 己。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梁启超关怀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梁启超去世后,政 学各界都深感痛惜,赞美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隐藏在深切的 忧愁之工。(1)作者以探访者身份走进“杖藜叹世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倾听他们 共同的大爱之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 “忧.宠了豫!在他的每一声叹息
19、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烁着最 夺目的光辉。爱之深,所以忧之切。还有那位被唐宪宗当做一块破砖随便地扔往柳州、邵州的柳宗元。而对僻远、冷落、荒 芜的边越,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理想在忧患之中慢慢沉淀成对当 地百姓浓烈的爱。于是,他用爱来承当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 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藤更需要开展。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 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存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终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 得肤浅。由于那是饱含泪水的
20、爱。舒婷的诗?献给我的同代人?,唯因不被咸认才特别的英勇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趺落, 仍有来自大地的点点回音。北岛、顾城、海子,这些在忧虑中前行的诗人,这些对祖国、对 人民布满爱的诗人,这些甘为后来者披荆斩棘、开拓一条光明大道的贤者,由于爱,他们的 忧才有了意义。我不得不想起那位蹙着眉头,在电视装屏上“在断里的风H浪尖上坚持着的主持人一 包岩松。(2)他用他的睿智与机敏,责任与博爱,看得比我们更远更深,他深知社会的黑暗与 落后,他深谙人心的叵测,他知道“这是一条最遥远的路。他知道以一己之力就算粉身碎 骨也不能立马改善某些地区落后的现状。因此,他将眉头紧锁,然而,在?痛并欢乐着?一书 中,我却清楚
21、感到有一股向上之力支撑着他,他永久不会倒下那就是他内心深处对这片 土地肤浅的爱。杜甫、柳宗元、北岛、顾城、海子、白岩松等几个生动感人的形象,并不用太多的赘述和 谈论,已恰到好处地证明白观点:古往今来全部宏大心灵一脉相承都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耳畔照旧回响着杜甫先圣的“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份不亚于青年人 的担当,那一颗滚烫滚烫的爱之心,在历史的忧患之中是心里的一方晴笑千百年后酝酿成 二1乜赘之蛀L 杜甫诗句的再引用,既照应了开头,又进一步重申了主题。【我的总结和反思】提示:完成作业?自测自评?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 (l)diao (2)zhcn (3)shud (4)zhdng
22、(5)zhu (6)bin (7)liao2. (1)使草木凋落衰败。(2)萧瑟阴森。(3)连天。(4)离开/北方的沙漠。(5)曾经/形容王昭君的 美貌。水中的小块陆地/盘旋。秋天飘落的树叶/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长期漂泊他乡。 (9)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极其圆满/这里作动词,增多。(10)衰颓,失意。这里指年轻多病, 志不得伸/刚刚停止。3. (1)省略句(2)状语后置句品读感悟1 .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 .清冷的白露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乂 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乡之情。处处都在赶着作冬衣, 暮色中,白帝城传
23、来急促的捣衣声。3 . (I)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明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 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安静。塞上风 云变幻,也是不安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安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斗 风起云涌,国家不安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始终思念家 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处处都在赶裁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 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的特别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 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 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1. (I) “群山万颦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颦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通不绝 的T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 样一幅宏伟图画,目的在于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