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创业班《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创业班《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创业班《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创业班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Teaching Program of Physiology )学时数:88 其中:实验学时:0 课外学时:0学分数:5. 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执笔者:(姓名刘靖、职称讲师)审核人:(姓名二应、职称教授、职务院长) 编写口期:2016年9月一、课程简介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包括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生理学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 动现象及其规律,是医学各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与研究正常机体功能的生理学具
2、有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和递进性。一般 生理学课程开在病理生理学之前,病理生理学为加强前后连贯性以及逻辑性讲述清楚,部分 内容会重旦前面生理学内容,现把两门课程有机整合,既可避免不需要的重红,又能较理想 的解决了医学基础课程学时缩短的问题。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学大纲是为本科口腔医学专业而制定的。大纲内容是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生理 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近几年来召开的一系列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 体系改革会议精神,结合我们多年使用全国统编规划教材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我校教学改革实 际而编写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口腔医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正常
3、状态下人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 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教学,使学牛.掌握有关人体牛.命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充实并丰富生物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创新的思路,为学习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奠定良 好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法 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口腔医学主要分支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 的理论基础。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绪论1 .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疾病和病理过程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 伤和抗损伤、因果转化、整体与局部),脑死亡。2 .熟悉: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的关
4、系:病因、条件、诱因,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红、死亡)。第九章感觉、运动与认知一、神经元与神经递质(-)神经元(二)神经纤维(三)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四)神经递质及受体(五)肝性脑病二、感觉及其产生过程(一)感觉及其产生过程(二)痛觉(三)视觉(四)听觉三、运动与骨骼肌(-)骨骼肌的收缩运动的产生过程(二)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四、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二)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四)觉醒与睡眠(五)老年性痴呆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敏度。眼的调节。两种感光换能系统。暗适应与明适 应,视野。基底膜振动与行波学说。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 体
5、:感觉投射系统:骨骼肌收缩过程:脊输的运动功能,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小脑的功能:条件反射的形成:觉解与睡眠。难点:基底膜振动与行波学说。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感觉投 射系统:骨骼肌收缩过程;脊髓的运动功能。第十章内分泌系统与疾病一、概述-)激素的概念(二)激素的分类(三)激素作用的一股特性(四)激素分泌的调控二、激素与疾病(一)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巨人症、侏儒症(二)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常见疾病(三)胰岛素与糖尿病(四)糖皮质激素(五)性激素与避孕、不孕不育以及月经不调六)催乳素与催产素重点:激素概念、作用的一般特性。下丘脑调节肽时腺垂体的调腺垂体激素的作用 及分泌的调节。甲状
6、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分泌调节。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及分 泌调节。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睾丸的功能与卵巢的功能:月经 周期及其形成原理。难点:激索作用的机制。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月经周期及其形成原理。第十一章稳态与调节一、稳态与人体的三大调节方式(一)稳态(二)人体功能的调节二、内脏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应激重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 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应激、应激原的概念:应激的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其作用 (交感-
7、肾匕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应激性溃疡。难点: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应激的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其作用。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专业特色,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环节要求是:(-)理论课的基本要求: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过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 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二)考核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提问、测验和期末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理 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木门课程成绩主要由平时提问、讨论课表现、测验和期末考试构成,从
8、多角度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八、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作业 题量备注讲 授实 验讨 论习 题课 外其他小 计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与 疾病516第三章血液系统与疾病3.51.55第四章循环系统与疾病13215第五章呼吸系统与疾病11112第六章消化系统与疾病4.50.55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50.53第八章泌尿系统与疾病13.52.516第九章感觉、运动与认知15116第十章内分泌系统与疾病44第十一章稳态与调节3.50.54合计77.510.588九、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等前期课程是学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础,教学 时应对其进行简单
9、回顾,以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而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 后续的药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各个学科等基础课程。十、先修课程物理、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十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2015年度省高等教育救学改革项目资助自编教材”一一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参考书口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2王建枝,殷莲华.病理生理学M. 8版,北京,人民丑生出版社,2014, 1.3 .了解: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水平。(二)细胞的基本功能与疾病1 .掌握: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原理、方式、特点:生物电产
10、生原理:细胞的兴奋 性。2 .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3 .了解:离子通道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常见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三)血液系统与疾病1 .掌握:生理性止血、血液疑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型和输血原则。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概念,发病机制,主要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及其发生 机制。2 .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和生成调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3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造血功能和造血功能的调节,血细胞的破坏。 DIC的病因、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维发性纤溶亢进期)、分型、防治原则。(四)循环系统与疾病L掌握: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
11、心脏泵血功能: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微循环的生理功能。心血管活动的谢节。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的概念,发生机制(包 括氧自由基、钙超载和白细胞的作用)。休克的概念,主要临床表现,休克发生发展过程微 循环变化及其机制。心力衰竭概念、心脏木身的代偿途径、发病机制。4 .熟悉:心脏和心肌细胞的结构特点,心音的产生,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各类血管 的功能特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重要脏器(心、脑等)的缺血再濯注损 伤变化。休克的病因、分类及其特点,休克的防治原则。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临床表现 及防治原则。5 .了解:心泵功能的储备,静脉血流、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肺循环和脑循环
12、的特点。 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五)呼吸系统与疾病1 .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血氧指标的变化特点。呼吸衰竭的概 念、发病机制。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发病机制、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2 .熟悉:呼吸的意义及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肺容量和肺容积。缺氧时各器官系统机 能代谢变化。呼吸衰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I型、II型呼吸衰竭轨疗原则的差异。3 .了解: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的氧缓冲功能,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 性呼吸反射,周
13、期件呼吸,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缺氧的防治原则。ARDS,呼吸哀竭 的病因和、分类和防治原则.(六)消化系统与疾病1 .掌握:机械消化、化学消化的基本过程,消化液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各段消化液的主 要成分和牛理作用,胃、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调节,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基本过程。 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和发病机制。2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3 .了解:口腔内的消化,咀嚼、吞咽:大肠内的消化。(七)能量代谢和发热1 .掌握:与能地代谢测定有关的概念、能量代谢测定原理、影响能显代谢的因素和基础 代谢。体温的概念,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制。发热、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14、:发热时的 体温调节机制。2 .熟悉:体温的测定部位与方法,体温的正常变动。内源性数热原的类型、性质、作用 的部位、形式(前列腺素、cAMP、Na+/Ca?+比值- ) ,发热的分期和热代谢变化的特点,发 热时机能代谢变化(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3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发热的病因,防治原 则。(A)泌尿系统与疾病1 .常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及其影响因素。代谢性酸中毒病因、发病机制、机体的代偿调 节,对机体的影响。脱水的概念、病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口腔医学 专业 创新 创业 生理学 病理 课程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