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 日”,史记的“太史公日”,资治通鉴的“臣光日”等,都是史论结合 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 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日”。凡是研究过司马 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 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
2、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 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 之验邪? ”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 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
3、表现。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聚集一堂。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 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 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 势。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涨到了 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 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力口 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他
4、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 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 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 逸、妖娇,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有名的茶 叶同名。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 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 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吗干吗,盘桓于无我 斋,雕石、把玩。前年,家乡铜台
5、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 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 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限,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紧巴!”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 红袍”。【小题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远的石屋命名为“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 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B.孔远无我斋中
6、不肯 脱手的两件雕艺一一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 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 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 形象。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 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 一绝的特点。【小题2】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配颜”是肖像描写,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B,写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 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
7、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C.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着前 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D.文章两 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的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 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小题3】1.家乡铜台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找到孔远,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小题4】1.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义?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并把款项捐给村民建楼的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这一情
8、节 展现了孔远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 说具有时代气息。【小题4】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 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一一“大红袍”的纪念。是 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说明他具有贪财贪利的特点”理解有误。小说写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 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孔远通过购买证明了自己的 正确。小说是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比喻修辞手法”分析有
9、误。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恍若” 是相仿,不是比喻。故选A。【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写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 民搬迁这一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将钱捐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 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 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捐钱 给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顾全大局、大公无私的 形象
10、;从揭示小说主题的角度来看,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 搬迁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富有时代气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写到“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 楷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形状 和颜色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 族一个新石种一一大红袍的纪念;同时,用“大红袍”给楼命名,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 贡献,是对孔远的奉献精神的一种赞美和感激;赞扬孔远顾全大局
11、、急公好义 的精神品质,歌颂他有着茶中名品、玉中美玉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奉献精神。用“大红袍”给楼命名,刻画了人物高尚的形象,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日:“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 禄勉,以忧社稷者乎? ”莫敖子华对日:“君王将何问者也? ”王日:“大夫此 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日:“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 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 文是也。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 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
12、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 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日:嗟 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 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胆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 敖大心是也。吴与楚战手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 谷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日;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遂入失宫,负离 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 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
13、,封之执圭,田六百畛。蒙 谷怒日:“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 ”遂自弃于磨山 之中,至今无冒。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谷是也。”王乃大息日:“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日:“昔 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土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 之可恶,然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选自战国策楚策一)【小题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 无一月之积B.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
14、归食 /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C.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 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D.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 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小题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谷,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文中为楚威王自称。B.柱国, 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C.食 田,意思是食若干田亩的租税,与“采邑”意思相同。D. “冯而能立”与“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中“冯”字含义不同。【小题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15、项是()A.楚威王问莫敖子华,是否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由此 引出了君臣之间的对话。B.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 廉洁守法,安于贫困,为国家的安危而忧虑。C.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时,莫 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助他一臂之力,这样楚国也许不会灭亡。D.楚 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谷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 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小题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2)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小题5】1.最后一段莫敖子华是怎么劝谏楚威王的?请简要
16、说明。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史传文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C【小题4】(1)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 是叶公子高。(2)我蒙谷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是国家的大臣。如果国家祭祀祖先(平 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做)吗?【小题5】先用楚灵王喜欢细腰的故事,指出了君王的行为对国人而言影响 是巨大的。再指出楚威王不喜好贤臣的事实,劝楚威王罗纳贤臣。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令尹子文,上朝时身穿朴素的黑丝绸长衫,在家时穿着简朴的鹿皮 衣;黎明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
17、积存。“鹿裘”是偏正结构,意思是“鹿皮衣”,用作动词,穿着简朴的鹿皮衣,中 间不能断开,“鹿裘以处”与前面“缁帛之衣以朝”结构一致,排除CD;“于朝”是“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o【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D. “不同”错误。“冯”,通“凭”,依仗、倚托。句意:要扶着东西才能起 立。冯”,通“凭”,依仗、倚托,句意:茫茫的江面让人感觉就好像凌空乘 风而行。含义相同。故选D。【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错误,原文是“吾将深入吴军”。 故选Co【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
18、能力。(1) “崇”,使高,或提高;“丰”,使丰,或增加;“叶公子高 是也”,判断句,就是叶公子高。(2) “人臣”,一个人的大臣;“血食”,祭祀祖先;“岂”,难道。【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土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 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可知,首先用楚灵王的事例,指出因为楚灵王喜 欢细腰,因而楚国的人便少吃饭,可见君王的行为对国人而言影响是巨大的。由“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可知,再明确指 出“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的现实,接着假设“如果大王真是喜好贤臣的”, 那么上述五种贤臣,都可以
19、被楚威王招来,从而劝楚威王罗纳贤臣。参考译文: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到我这一辈为止,真有不追求爵位俸 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莫敖子华回答说:“君王您问的是哪一类大 臣呢? ”威王说:“您这话说的是谁呢?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令尹子文, 上朝时身穿朴素的黑丝绸长衫,在家时穿着简朴的鹿皮衣;黎明就去上朝,太 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积存。所以 那个廉洁奉公,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令尹子文。从前楚国叶公 子高,出身微贱,而有柱国之才;平定了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发扬了 先君的遗德,影响到方城之外,四境诸侯都不敢来犯,使楚国的威名在
20、诸侯中 未受损伤。在这个时候,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叶公子高享用六百畛土地的租 税。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双方对垒,士卒已经短兵相接。莫敖大心拉着 驾车战士的手,望着他们叹气说:唉!各位啊!楚国亡国的日子就要到了!我 要深入吴军,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抓住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 楚国也许还不至于灭亡!所以,那个不怕断头,不怕剖腹,视死如归,不顾个 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莫敖大心。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 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 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
21、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 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 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 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日”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 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 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 能的史实。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 不胜枚举。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 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胡三省
22、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 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 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 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元代学者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 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 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 ”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 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 无不出于“民力”。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
23、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 攻三关,攻入楚都郢。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离失所。楚臣蒙谷在宫唐 与吴军遭遇,蒙谷撇开吴军跑到楚都郢,说:如果有孤子可以继位,楚国大 概可免遭灭亡!于是他来到楚宫,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游于江上, 逃到云梦地区。以后楚昭王返回楚都郢,百官无法可依,百姓混乱;蒙谷献出 了离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治理。蒙谷立了大功,等于使楚国得 以保全,楚王封他为执圭,给他封田六百畛。蒙谷生气地说:我蒙谷不是某 一个国君的大臣,是国家的大臣。如果国家祭祀祖先(平安无事),我难道会 去忧虑没有国君(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