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023. 5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 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秋时 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古琴是我国最古老 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 地,近取诸
2、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 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 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 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 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 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 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
3、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 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材料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 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 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入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 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 “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
4、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论语颜渊)注释:【1】子夏:名商。【答案】(1)参考答案:“愤”“俳”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 的状态。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2)答案示例一: 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 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 “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 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 “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答案示例二:
5、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以 “爱人”“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以正直和不正直的人的关系来启发他思考,体现了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 “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启发下没 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却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领悟了 “知”的道理,也明白了“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俳”,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因此,“愤”“琲”是指
6、学习者迫切想 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教育方式:“启”“发”意思是:启发。“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 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说明孔子运用的是启发式教育。学习方法:“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琲”,想表达却说不出来。说明孔子希望学生能主动思考;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 他了。说明孔子运用的是举一反三的方法。【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示例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中“何
7、谓也”说明子夏学习诗时 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 画画,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子夏理明辞达,领悟力很高,马上受到启发,因论诗 而知学,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子夏学诗时“何谓也”体现他的主动思考,发现了 “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 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提出“礼后乎”,意思是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 产生的了,“礼后乎”三个字说明他领悟了 “礼”后于“仁”的道理,是善于学习的表现,体现了主动思 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答案示例二:樊迟在理解“仁”和“
8、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以 “爱人”“善于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 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来启发他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 “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启发下没 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说“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 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
9、,把伊尹提拔起 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说明子夏能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孔子的话的含义,想到舜、汤远离不仁 的人的方法,由此及彼领悟了 “知”、“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 法。参考译文:(1)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 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2)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 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 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
10、之后才产生的了? ”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 论诗经了。”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 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 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 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 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三、本
11、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竹枝歌苏辙其二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其三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竹枝歌苏轼其三水滨击鼓何喧阑,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其四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思直?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诗开篇描写景色,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B.苏辙诗中“足悲诉”承“如有嗟”而来,引起下文。C.苏轼诗中“似当年”勾连起古今跨越千年的场景。D.苏轼诗中描写了人们围
12、观长鲸的场景,令人震撼。13.下列对苏辙、苏轼二人诗歌 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描写了人们歌唱的场景。B.都用了反问修辞加强语气。C.都各自在内容上前后相承。D.都形制短小而又立意深刻。14.“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同。【答案】12. D13. B14.苏辙诗描写了农人居住的环境及他们一边悲歌叹息,一边舂米汲水的情景。诗人同情百姓即使勤苦劳 作,在盛世丰年仍难于谋生,为百姓疾苦而“悲”。苏轼诗描写了百姓击鼓乘舟、齐声悲歌纪念屈原的场 景。写屈原因忠直不被理解而毅然投江,千年后仍然让人感到遗憾,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悼,流露出对忠直之 士
13、遭遇不幸的悲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描写了人们围观长鲸的场景”错,“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并非写人们围观长鲸,而 是借对长鲸的食人的想象,表达对屈原投江的遗憾。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都用了反问修辞”错,苏辙“岁乐年丰尔何苦? ”是提出问题,“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 虎”是对问题的回答,应是设问修辞。故选B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苏辙第一首诗中描写了农人居住的环境,“茅屋竹篱三四家”;也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场景,“连舂并汲 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他们一边不断的
14、舂米,一边汲水,他们之间没有交谈,而是一起唱和竹枝,仿佛很感叹、悲苦的样子。第二首诗用“可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诗人有不解, 于是询问“岁乐年丰尔何苦? ”,在诗人看来年成很好,为何他们还这么悲苦呢?后两句是楚人的回答, 原来无论垂钓还是耕田种麦都无法养活全家。诗歌表面写“长江江水深”和“畏狼虎”是造成他们生活困 苦的原因,实际上真正的根源还在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其中“狼虎”应该是比喻义,比喻那些狼虎一般吃 人的人。诗人同情百姓即使勤苦劳作,在盛世丰年仍难于谋生,为百姓疾苦而“悲”。苏轼第一首诗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喧阑”写出了人多拥挤和声音的喧哗,原来他们是在 纪念屈原,诗
15、人不由得感叹,屈原已经死去千载,人们还在齐声悲歌纪念他,足见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地 位。第二首诗想象江水中有长达千尺的吃人的长鲸,诗人不由思考,既然这样屈原为何还要投江?这么多 年人们为屈原招魂他却不回来,是海水太深了吗,那深海中的鱼难道懂得哀叹屈原的忠直?诗描写了写屈 原因忠直不被理解而毅然投江,千年后仍然让人感到遗憾,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悼,流露出对忠直之士遭遇 不幸的悲慨。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择师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o至今商女,时时犹 唱,后庭遗曲”,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蕴藉深沉。(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文末补记“庭有枇
16、杷树,, ,睹物 怀人,寄寓悼亡之思。(4)我们可以用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提醒自己时不我 待,不要虚度光阴。【答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道、衰、凝、亭、淹、序。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风吹乌柏童年,在静寂荒远的乡下,我见过几棵孤独的乌柏。它们像一个个有着另外方言的行旅者,偶然经 过吾乡,寂寂作了停留。我和弟弟常常在秋天的乌柏树下玩耍,我们那时个儿太小,心太浅,不懂得仰首 远眺乌柏霜红的枝头,
17、更不会去体味乌相的秋天跟其他草木的秋天有什么不同。我们在秋天流连乌植树 下,仅仅为捡拾枝头落下的乌柏子。那些落下的乌柏子被我们一直玩耍着,总要等秋雨长长下过,等白雪 飘落又融化成泥,那时乌柏子们终于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游戏才会结束。在偏远乡间,我和乌柏树,曾经是那么近距离地相伴生长着。风把我吹着吹着,我就长大了。风把 乌柏吹着吹着,乌柏就老了。我们像小小的乌柏子吗?有一天,我们会长成有着行旅者气质的乌柏吗?秋天去皖南看塔川秋色是一趟不可省略的旅程。从车窗边遥望,窗外秋色已是残山剩水,路边的几 棵老树下,霜叶落了一层,那是乌柏的叶子。塔川的秋色,是由乌柏的出场谢幕的。在塔川的水泥路两 边,一棵棵
18、新移栽的乌柏,还带着收不住的乡野之气。这些新移来的乌柏,呼应着远处丘陵上的野生乌 柏,半认真半散漫地书写着塔川的秋色。看着那些有着明显移栽痕迹的乌柏,我心里微微一疼,莫名起了 漂泊感。植物也有漂泊感吗?也有异乡感吗?风吹乌柏,乌柏树会不会像漂泊异乡的人一样,悄悄隐起 来,独自承受凋零、别离,承受疼?一年,在江南石台县残雪覆盖的茶山上,有一场文人雅集。初冬的山间,视野放旷,山色幽深,大 家在煮茶的松烟袅绕中看茶,看山,看雪。我看到了一棵乌柏。几乎落光叶子的乌柏,孤零零在山顶上, 那枝梢上还悬缀着一两片红色的叶子,像个姓氏,在告诉我:这是乌柏。心上一阵疼惜:乌柏在他乡,老 了。也许,在我们离开茶山
19、的那个午后,乌柏仅存的一两片叶子也在风里零落最后,只剩下那棵彻底 交卸荣华的乌柏,独立于茶山之顶,以异乡者的姿态,在风中,缄默不言。这感觉,很像民谣离家五百 里那种离家的淡淡忧伤和眷恋。“若你错过了我搭乘的那班列车,那就是我已独自黯然离去我已离 家五百里,如今我衣衫褴褛,依旧一文不名。”许多独处的时光,我循环播放这首歌,一直听,一直听, 直到窗外黄昏,晚霞苍黄的余光软软铺在对面楼宇的墙上。这个大地上,有多少离家的人呀,他们或者迫 于生计命运,或者为了追寻梦想。他们像歌里的人一样,要常常独自登上列车,来到别人的故乡。他们像 一棵棵他乡的乌柏,怀着无限凉意和远意,在风里静静地落着心情的叶子。读南朝
20、乐府民歌西洲曲,读到“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就觉得秋色起来了。其实诗歌里 才值夏季,乌发翠钿的女主角怀着相思,在风吹乌植树的那个黄昏出门去采莲了,她一边采莲,一边怀 人,思念着远方的人。这句诗以景写情,写的是一个正值韶华的女子的孤单。“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 树”,一直觉得这句诗用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了。西洲曲整首诗画风清丽、轻灵,乌柏在这里像一团 墨,还没泅开,重了点。“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这样的景致带着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适于描绘远 在征途的旅人。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晚风摇动夕阳里的一片乌格,也吹拂旅人宽衫大袖的征衣就像 马致远的那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21、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棵 风里的乌柏树,属于旅人,属于怀着异乡感的人。乌柏,是野生的树,不具备庭院气质。有庭院气质的树 有梧桐、桂树之类,所以古人的诗句里常有关于庭梧、庭桂之类的词句。越过那个采莲女子的相思,影影 绰绰的,似乎总能看到一个在远方的旅人。在这幅莲花婆娑的清丽画面之外,还有一个苍凉的、渺远的、 横阔的画面,无边无际绵延伸向霜寒季节,主角是那个被思念的征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应该 是他吟出的。古人写乌柏的诗句中,值得玩味的还有唐人张祜的“落日啼乌柏,空林露寄生”,这句诗里,能读 到行旅者的仆仆风尘之气,读到露水似的忧伤,读到“身是客”的人生况味。诗题为江西道中作,果 是旅
22、途之作,藏不住的异乡感,像夜溪一样的清凉渗透于字句间。诗里的乌柏,想必也是一棵秋风里的乌 柏。在山野,在旅人的遥望里,满树飞红。写着天净沙秋思的马致远,也是黄沙古道上的一棵乌柏,晚风在吹,持续地吹 江湖随 脚步越走越阔。还有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潺阳江边的月夜,听着琵琶泪下,他也是一棵乌柏啊。“醉不成 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真是喜欢这样一些带着苍苍莽莽 尘气的句子这样的茫茫月色与秋水,只有辛苦奔波、远在江湖的人才有机会遇见。命运的冷风横吹枝 头,诗人一边疼痛,一边于霜色中迸射出文学的耀眼光芒。我不喜欢在朝廷里按部就班当差的苏轼,我喜欢沦落辗转半个中国的苏轼,黄州,
23、杭州,僧州 因为他的远谪,我看见了遥远的黄州有一个承天寺,看见承天寺的月光空灵澄澈;也因他,在脚步未抵西 湖时,我就看见了 “水光激池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描绘天地间奇景,他走在奇景里,成为风 景的一部分。命运,给人一程根转,也给人一片江湖。秋风,给乌柏一季风霜,也给乌柏一树华彩。风霜之下, 一片红叶,像一枚勋章。一树秋色,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宫苑楼宇。一棵树,寂寂穿越春夏,接纳秋霜严 寒,让风霜把自己骨子里的火焰全部敲打出来,艳艳呈现它让自己美到悬崖绝壁,然后,风吹乌柏, 整个大地都来仰视它的坠落。以最浓稠的炙热华彩,迎接风霜之后的山河冷落。这样的生命真陡峭! 我们飘荡在江湖之上,是一个个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北京市 朝阳区 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