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小石潭记》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课小石潭记一等奖创新教案10小石潭记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 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二、教学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 .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 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4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三、课前导入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 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 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
2、柳宗元。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 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 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 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1 .作者柳宗元(773年一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 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 生二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 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二柳宗元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
3、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 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 为“游记之祖二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 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 景区。2 .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 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 无法实现,满怀愤懑。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 小丘、山涧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解内心的忧愁。著名的永州八 记即为这一时期所作。小石潭记为其中之一记。四、积累词语 读音准确 篁竹(hu d ng)清冽(li。)卷石底(qu
4、a n)纸(chi)屿(y u )JS (kan) 俶尔(chS) 怡然(yi) 翕忽(xi)悄怆(chu a ng)幽邃(sui) 奉壹(yi) 重点实词纸:水中高地。堪:不平的岩可百许头:大布:照映。俶尔:忽然。差互:交错不幽邃:深。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屿:小岛。石。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约。下澈:照到水底。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齐。悄怆:忧伤。以其境过清:凄清。古今异义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居住)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至!,往)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做状语,向西)日光下澈(名词做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做状语, 像蛇一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使寒冷)理解词语倒装句:卷石底以出(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省略句:影布石上(“布”后面省略介词“于”)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流”)目标学习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 .疏通文意: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
6、的词、 句作符号。(同学们梳理10分钟后一人翻译一句课文)3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 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4.文章围绕“小石潭”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发现石潭一一总览概貌一一细观近景一一远望潭源一一潭边气目标学习二:精读片段,解读课文1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 确的动词? ?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文章写发 现小石潭是按照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
7、换景的顺序来描写的。“隔 篁竹,闻水声”写听到水的声音,用“如鸣琼环”的比喻来形容水声 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激发读者的兴趣。用了 “隔、闻、伐、取、见”等准确的动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 脚步一同游历,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探奇的情趣。2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 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 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纸,为屿,为峨,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 态奇特,“为纸,为
8、屿,为堪,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一一 怪!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 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 的形状)。(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 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怡然不 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 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 “乐
9、”的气氛。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 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 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 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 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
10、,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 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 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 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3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 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 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 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 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 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4 .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
11、,采用了什么手法?写鱼除 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 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 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 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 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5 .潭水有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清澈澄净。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 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6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 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 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
12、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7 .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 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 后凄苦孤寂的心情。8 .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作者 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 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凄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 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幽凄清冷的环境更 容易激起他郁郁不得志的情感。9 .文章前面写
13、“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 容,该如何理解?(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 种抑郁的心情;(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 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0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抒发了 作者遭贬后的悲凉凄苦之情。目标导学三:仔细阅读,分析写作手法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 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 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
14、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 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 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 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2 .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 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 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 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3 .虚实相生,动静相间。(1)如写石潭的“石”,既正面实写,又通过写水声清脆,水质 清澈,侧面虚写石潭的“石”的特点。写鱼,实写鱼而虚写水,既表 现了鱼的情态,又表现了
15、水的秀美。(2)第一段写潭的石底、潭水时,突出了静态,写周围时,“青 树翠蔓参差披拂,这又是动态;第二段写潭中鱼,既写“怡然 不动”,又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也是动静相间的。如此虚实 相生、动静相间,就把景物写得摇曳多姿,有声有色。4 .语言凝练精当,描写逼真传神本文语言高度凝练,极富表现力。不足两百字的篇幅,有记事, 有描写,有抒情,绘形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写潭中游鱼之 态,仅用数语,便把鱼的静态、动态刻画得细致入微。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1 .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诗歌引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文除了 要理清游记线索外,还要感受到“刻画山水的圣手”的写景技法之高 妙。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小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明晰了景物特征,赏析了富有特色的语言,理解了作者 的情感变化,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2 .朗读的形式还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如指名朗读、全 班齐读、分男女生读等。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 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得过于草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