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解析: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I卷)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扶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 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
2、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 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 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 费量“5年间下降了 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 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 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 ”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
3、和秘鲁人正在食 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一对玻利维亚人有 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 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 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 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 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
4、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 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 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 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 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重”“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等内容可知,文 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的好多记忆和生活感悟都和河流有关。结合“你沿着大城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
5、条小河分 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等内容分 析可知,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 下的漕河”“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 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等内容分析可知, 从主题上看,河流既是人们的得生活环境,也是自然风景,它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 人对生活生命的思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
6、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 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 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 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 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
7、非子难一)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射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 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射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 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射曰:“乃者赵、韩共并 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邃?然实诈也。何 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 夫子卒已
8、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蚱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 渊,噪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 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维:即孔射,孔子八世孙。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
9、似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 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
10、,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 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 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船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舶对此深感 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4 .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11. B 12. C13 .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
11、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14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 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 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 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
12、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 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 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 者用法相同。正确。B. “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故选B。【12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 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 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 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 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2) “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14、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鲍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 言,由“何以明其然? ”引出子船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 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 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 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船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 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
15、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 ”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 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 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 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 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 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 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
16、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 赏。材料二:陈国有个武将,对子射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 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 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 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 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 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射说:“最近赵国和韩国
17、一 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 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 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 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 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 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 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
18、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 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 鹤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 “亲”
19、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 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A16.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 “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 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
20、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 表面。故选A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 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 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 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 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
21、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 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 书不能完成,所以“”。(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 成句,比如“, ”就很好。【答案】.草创未就 .就极刑而无愠色.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出师未
22、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篇的能力。考生需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创” “愠” “融” “捷” “长” “襟” “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 该庆幸 A,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 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他虽然能轻松
23、地记住一长串数字,却发现不 了其中的规律;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这促使他不 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 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 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 的目标。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2023 新高 全国 语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