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劝学课时1(二)咛学II标(1分钟)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1分钟)唐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 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 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那么我 们应该如何看待学习?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 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 .作者信息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
2、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 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2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 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 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
3、 “百家争 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治于人”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 类服务。3 .了解常识荀子将“天” “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 星随旋,日月递焰,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 是神造,而是
4、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 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 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 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 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二而不是“善工活动探究(30 分
5、钟)L诵读第2段,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该段。明确: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 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 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 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 .第2段里有三层比喻,同学们看出来了吗?首先我们看到“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 里是用青与冰作比喻,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那么,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提高。请同学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第六 单元 10 课时 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