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姜堰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 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
2、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 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 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 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 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
3、其诗。比如李白, 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 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 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 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 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新缔。”俨然以御
4、敌英雄自 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 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网上一直流传着“空调开到26摄氏度最省电”的说法,这个节电“偏方”,很多人都尝 试过。不过,专家表示,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空调耗电量 。首先,耗电量和空调设定的温度有关。据测算,空调制冷温度如果由26摄氏度降至25 摄氏度,耗电量会上升47.89%;如果空调设定的温度从27摄氏度降到25摄氏度,那么耗
5、电量将暴增134. 35%o也就是说, ,耗电量越大。其次,不同匹数和能效的空调,耗电量也有所不同。一级能效的空调比三级能效空调更省电;匹数越高的空调,制冷越快, 但耗电量也越大。最后,空调耗电量大小还和室外温度有关。若室内外温差过大,也会增加 一定的耗电量。通常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差在4摄氏度左右时,空调比较省电。 。把空调叶片调至向上吹风,由于冷空气重,会下沉,因此比直接往地面吹冷风,更容易将凉意 扩散至房间内。此外,我们在开空调的同时,还可以搭配使用电扇,借助电扇将冷风扩散到 房间各个角落。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快速将室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减少空调运转,从而节省 电量。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
6、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导演李前宽对参演重庆谈判的演员们说:“我们是演员,职责就是要演好每个角色J B.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这有其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绝非自卖自夸。 c.毛主席访问苏联时对留苏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D.菲罗撰文记述世界七大奇迹,序云:“我们以其他六大奇迹为荣,而敬畏宙斯神像J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今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面前的不仅
7、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 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果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呢?所谓“守方”,指对症下药、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效,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 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 变,以适应新的病机。是否耍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 着医生的辩证功夫。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A2. B3. A4
8、.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采 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5. (1)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 文章。【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 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 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 但少了 “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
9、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 诗”,而不是全部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C. “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一一“表达类似文如其人 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 “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D. “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倡导的“君子” 品格是心怀家国以及“磊磊落落”的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是更 广义的内容,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包含忧国忧民情怀在内的符合人 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故选
10、A o2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能力。B.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 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 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 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Bo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 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B. “杜甫等君子尽管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原文“杜甫的磊 磊落落是他对民
11、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 项偷换概念。C. “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诗人借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主要是 为了来表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它孕育了家国情怀”错,原文“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 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应是家国情怀成就了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选项文意颠倒。故选Ao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的开篇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
12、后,提出 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三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 情怀;最后一段总结回应。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论证层次清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等诗句都是引证法,引用大量名家作品,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 度,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列举很多例子,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 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王之涣”“在捐 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这些论据新颖典型, 论证充分有力,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
13、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结合“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 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可知,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 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有高境界大胸怀,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 结合“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 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 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可知,要继承诗歌抒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
14、 忧民,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符合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结合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 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可知,诗 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 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答案】6 . B7 . B8 .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答对任意两点即可)9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百姓到达后方家园的过程,既展现了军民情深, 又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
15、审美感受: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 人性美。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志愿军战士 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答对任意两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 “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 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既要完成护送任务,也体贴与关爱朝鲜人民。故选B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 “形象刻画出王德贵羞涩、恼怒的心理”中的“恼怒”理解错误,原文中说“然而他仍然 羞怯地笑了
16、”,能看出他的羞怯,“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体现王德贵不会照顾孩子 的窘迫,并非恼怒。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 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 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突出体 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 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战争让孩子遭罪,有力 控诉了侵略
17、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 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一一最 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孩子代表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哭声唤醒了人们的希望, 人们对孩子的呵护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9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解读的能力。历史真实:“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 一批朝鲜老百姓”“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 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
18、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 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小说写志愿 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 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 “敌机 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 门碑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不回避战争的残酷, 这符合历史真实。审美感受:“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 也放的下啦”“老百姓过日子什么
19、都有用的,一一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 掉么? ”“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 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 声喊道”,志愿军战士体谅老百姓过日子节俭,能带上的都帮她们带上,见有孩子就帮忙带 孩子,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 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 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
20、美。“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 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一一最 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 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 面(意境)美。“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 机台的门碑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她们就要到 达她们新的家”“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 锁线
21、,表现了崇高美。【答案】10. A11. D12. D13. (1)李广的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 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2)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在附近设有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于是匈奴人就领兵 撤离了。14. 李广英勇善战,忠厚诚信,爱护士卒,正直廉洁而遭遇不公,以致自杀身亡,令天下 同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解析】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乏绝”,食用缺乏、断绝,多指暂时供应不继,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不尽饮” 的主语应该是“士卒”,排除C项。“以此爱乐为用”的主语应该是“土。不应该断开,结 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
22、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 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乐于为 他所用。故选Ao11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错误。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 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 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是边塞诗。故选Do12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
23、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当斩,赎为庶人”分析,“得到他人帮助误解“赎”含义;“普通人”不准确。李广用钱物 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故选Do13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关键点:(1)“才气”,才能气概;“负”,倚仗、依靠、凭借;“数”,屡次;“亡”,失去。(2)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状语后置);“以为”,认为;“夜。在夜里,趁 夜晚(名词作状语);“去工撤离、撤退。1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作答此题,应明白李广能英名流传的原因,其实就是李广的突出本领和他所做的杰出贡献, 这需要在文中筛选有关信息。由“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
24、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 名昌邑下”可知,李广英勇善战;由“宽缓不苛士”可知,李广“忠厚诚信”;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可知,李广“正直廉洁”;由“饮食与土共之” “见水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土卒不尽食,广不尝”可知,李广“爱 护士卒”;他的“遭遇不公”也是人们为之叹惋而使他英名流传的原因。参考译文: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 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 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江苏省 泰州市 姜堰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