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15篇).docx
《题西林壁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案(15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案(15篇)题西林壁教案1活动目标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活动打算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小挚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 和小挚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噫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 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挚友一个问题:你爬过 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望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 好多的山)小挚友说的真好,老师告知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 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范读。2、向小挚友介绍诗的、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3、一句一句
2、教小挚友朗读。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4、小挚友齐读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 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相识,就必 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3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4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视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 样。教学重点、难点:1 .
3、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驾驭抑扬顿挫。3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洁地介绍一下庐 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2 .庐山的瀑布气概磅礴,唐代闻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出名 句:飞流直下二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不仅瀑布出名,山也特殊出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 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 芙蓉。3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 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终一首题
4、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 是一一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板书课题:题西林壁)1 .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实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 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洁易行, 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2 .诗题3 .三、读正确,明诗意1 .听录音读2 .指生读3 .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4 .齐读。5 .诗意四、入诗境,悟诗情1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细致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 沟通。2 .老师提三个问题,假如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
5、找出来。(板书:横侧远近凹凸)题二: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 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凹凸各不同)(板书:景色不同)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 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题三: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 全面。五、诗意引申1 .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 他轻轻地吟诵道:(引
6、读)不识庐山真面目一一2 .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 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 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3 .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 举例说一说。(逐一事例引读)不识xx真面目一一4 .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秀丽,还告知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相 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四、全文总结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却另辟蹊径,由自 己从不同的角度视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的奇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 招。五、拓读古诗古诗欣赏题西林壁教案5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视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 样。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教学重点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驾驭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打算1,橡皮泥。3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4 .powerpointo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
8、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 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 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 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 骤吗?解诗题,知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1 .师:请结合课文的说明,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土,
9、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索,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 什么。2 .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起伏;侧着看却仿佛 变成了一座山峰。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 景色都不相同。5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
10、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 种改变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视察庐山)6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 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看到 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 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 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宠爱庐山)从多个角度, 细致地视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妙景象,可见他对庐山 的秀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那赞美
11、之情用美丽的嗓子朗 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 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 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 .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特别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 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 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 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 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
12、壮丽、千姿百态景象 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 .指名背诵读诗。2 .指名说诗句意思。二、学习游山西村1 .初读感知。2 .了解,理解诗题。(1)学生相互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老师补充。依据说明理解诗题。3 .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 .品读悟哲理。5 .就读成诵。题西林壁教案6班级:四班级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课题:九年义务教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
13、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视察角度不同, 视察效果不同;3、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实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实力。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同学们都知道哪些 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育酷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 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相识,吸引学生留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
14、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相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相识。)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 诗篇一一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相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相识的字勾出来。3、齐读古诗,订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实力特别精彩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订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留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 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 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情愿听老师依据这个规则朗
15、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留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 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念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 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假如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 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料: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说明诗时会不知道 如何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说明古诗时,通常要运用拆分法, 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然后将这些说 明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说明,举例说明。)
16、生自学,老师依据实际状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状况。西 林寺。)播放庐山风景。6、组织学生沟通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舞。6、指导小挚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活动延长小挚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 爸爸妈妈听好么?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活动目标: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活动打算:1、教学挂图。2、磁带活动过程:一、起先部分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阅历。1、老师:我们以
17、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 的是什么?2、今日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 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二、基本部分老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1、(出示挂图)小挚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订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7、巩固师:我们再来领会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 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共3页,当前第1页123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漂亮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推断一下黑板上的图 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
18、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 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的风景,你特别的兴 奋,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很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 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索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一一所 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 部分是写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 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 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说明的?(
19、只缘身在此山 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 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 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一一部分)9、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师检查背诵状况10、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视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 相同,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视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 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11、结束师:请大家对比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
20、学习 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一要想了解一个 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视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很多道理就存在于我 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 学道理。好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视察的远近/凹凸/各不同。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 上的。2、缘:因为。3、此山:指的是庐山。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奇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
21、西林壁是游观庐山 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改变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视察问题应客 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 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 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 体会。为什么不能分辨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 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 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 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相识
22、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一一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 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相识难免有确定的片面性;要 相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争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 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化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 坡乐府等。课堂实录:(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说明理解诗意。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生
23、: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 伴合作。(生自学,师随机指导)师:现在我们一起沟通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 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 不相同。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 山之中。生:这是我依据诗意画的画。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 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他只选了六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林 教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