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二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复习课(1分钟,学生阅读下面的导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1 .理解从三国到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 .能用思维导图构建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体系图谱。3 .能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解决这一时期的历史问题。(5分钟,学生以图示或思维导图方式自我构建)(20分钟,教师根据学情精讲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再梳理)一、阶段特征(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士族制度形成发展,但分 裂中孕育着统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出现盛世局面。(二)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江南
2、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封建经济空前繁荣。(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活 跃,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唐朝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复兴,科技领先世界,文化 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四)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五)对外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二、知识整合(-)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1 .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
3、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2 .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 了封建政权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3 .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地 主庄园经济发展。4 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 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5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
4、管辖之下,疆域变 得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6.文化上的变化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比较开 放。(二)秦亡汉兴与隋亡唐兴的比较及规律认识1 .比较时间内容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项目秦汉处于封历史建制度的开 隋唐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阶段异始阶段制度汉承秦制,唐承隋制,继承发展继承有所损益“亡”的 原 统治者残暴、奢侈腐化和滥用民力,引发农民起义,二世而亡因同“兴”、(1)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原促进社会发展;(3)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因2 .规律认识(1)统治者的政策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5、,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经济。能否有效地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维护社会安定。(3)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是否合理。(4)能否有效地缓和阶级矛盾,把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限定在人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表现和意义1 .途径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和汉族民众杂居相 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 遭到严重破坏,各族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出现过几次局部统一局面。在和平时期,各族民众频繁交往, 使民族交融进程进
6、一步加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5)战争: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地盘不断变化,各族民众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 于民族交融。2 ,表现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 杂居、相互学习,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交融。(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 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的交融。3 .意义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农耕文明
7、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4)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分钟,根据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和素养进行小结)(11分钟完成课堂达标检测,2分钟核对答案)1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 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B.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C.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D.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不拘泥于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注重名声品行 的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故选B项;唯才是举只是曹操的选才标准,察举制度在当时还具 有较大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且
8、此时世家大族并未垄断政治特权,排除 C项;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的,排除D项。【答案】B2.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 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 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解析】秦汉时期,政府通过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入侵,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项。长城具有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大运 河并不具有,排除A项。隋唐时期没有册封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单元 复习 课导学案 高中历史 人教部编版 中外 历史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