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工作,预防 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 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冶金、有色、建材、机械、 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化工及医药行业 领域的企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对危险化学品 生产、化工及医药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 规定。本规定不适用于特种设备、市政、城镇燃气、港口码头、 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国防科研等涉及的有限空间作业。第三条术语定义本规定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 分封闭,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人员可以进入,通风不良, 易造成
2、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气体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 间。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人员进入或者探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 业。第四条监护人制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有限空间作业第一 责任人。企业应当实行有限空间作业监护制,明确专门的监护 人员负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应当具备有限空间作业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气体 检测报警、机械通风、呼吸防护、应急救援等器材、设备的操附录B (资料性) 有限空间标牌示例10附录C (资料性)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示例11附录D (规范性)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配置一览表12附录E (规范性)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配置一览表13附录F (资料性) 部分有毒有害气体的报警
3、值14附录G (资料性)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示例15附录H (资料性) 气体检测记录表示例17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8)归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及作业前、作业中和作业后全流程的安全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及其安全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4、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 2811头部防护安全帽GB/T 3836. 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GB 6095坠落防护安全带GB 6220呼吸防护长管呼吸器GB 12358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T 16556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GB 20653防护服装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GB 24543坠落防护安全绳GB 24544坠落防护速差自控器GB/T 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 30862坠落防护挂点装置GB 30871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38451呼吸防护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逃生呼吸器GB 39800.
5、1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GBZ 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术语和定义卜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有限空间 conf i ned spaces又称受限空间,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或探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 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3. 2有限空间作业 working in confined spaces人员进入或探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3.3作业单位 work i ng un i t讲入有限空间实施作业的单位O3.4发包单位 contract i ssuing unit将有限空间
6、作业发包给作业单位实施的单位。3.5作业负责人 work i ng superv i sor由作业单位确定的,在作业现场负责组织实施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人员。3. 6作业人 operator进入或探入有限空间内实施作业的人员。监护人 attendant在有限空间外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专职监护的人员。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条件 cond i t i ons for work safety i n conf i ned spaces满足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培训I、 设备设施、应急救援预案等各种因素及其组合。4安全管理4. 1通则4.1.1 鼓励采用
7、先进装备和技术替代人工实施有限空间作业,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水平。4.1.2 存在有限空间的单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纳入本单位安全管理体系,配备专 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4.2管理台账4. 2.1存在有限空间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管辖区域内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建立有限空间管 理台账,并及时更新。4. 2.2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应包括有限空间名称、位置、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事故后果、 防护要求、作业形式、审批责任人等基本情况。有限空间管理台账示例见附录A。4. 3警示标志4.3,1辨识出的有限空间,应在其出入口显著位置设置有限空间标牌。有限空间标牌示例 见附录Bo4
8、. 3.2有限空间集中布置场所,还应在其显著位置设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有限空 间作业安全告知牌示例见附录Co4.4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 4.1作业单位应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其中,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应至少包括作业审批、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等内容。4. 4.2发包单位应建立有限空间发包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度应至少包括安全培训、作业审批和发包管理等内容。4.5安全培训1.1.1 作业单位和发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培训,具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1.1.2 作业单位应对本单位审批责任人、作业负责人、监
9、护人、作业人和应急救援人员进 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1.1.3 发包单位应对本单位审批责任人、现场监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 训。1.1.4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每年至少1次的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 岗作业。1.1.5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a)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b)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案例;c)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d)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e)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f)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正确使用;g)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1.1.6 作业单位和发包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时间、内容、师资、参加人员、
10、考 核结果等情况如实记录并归档保存。4.6 设备设施配置和管理4. 6.1作业单位应配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并建立设备 设施管理台账。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配置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附录D和附 录E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存在爆炸危险的,气体检测报警仪、通风设备、照明灯具、通讯设备等电 气设备应符合GB/T 3836. 1的规定;b)气体检测报警仪应符合GB 12358的规定,其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c)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值的设置应符合:1)氧气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两级报警值,缺氧报警值为19. 5%,富氧报警值为
11、23. 5%;2)可燃性气体、蒸气报警值为爆炸下限(LEL)的10%;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报警值为GBZ 2. 1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无 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选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部分有毒有害 气体的报警值见附录F;d)气体检测报警仪应每年至少检定或校准1次,量值准确方可使用。日常使用时还应确保零值 准确;e)呼吸器的气瓶应每3年至少检验1次,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f)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照明灯具额定电压不应超过24 Vo在积水、结露等潮湿环境的有限空间作 业时,照明灯具额定电压不应超过12 Vo5. 6.2作业单位应设专人负责设备设施的采购、维护、保养、
12、检验、检定、校准、报废和 更换等工作,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有效。4.7 应急管理4. 7.1作业单位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制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 置方案,并符合GB/T 29639的规定。4. 7.2作业单位应组织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组织1 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4.8发包作业管理4.8.1 发包单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具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条件的作业单位,并 对作业单位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和归档保存。4.8.2 发包单位应与作业单位签订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在
13、合同中明确各自的 安全生产职责。职责分工应覆盖常态下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4.8.3 发包单位应对作业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作业前应进行 发包作业审批,作业过程中应指派现场监督人开展监督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安全问题的, 应及时督促整改。5作业前安全技术要求5.1 作业风险分析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及作业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5.2 作业审批5.2.1 作业前,作业单位应进行作业审批。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应经作业负责人和审批责 任人签字审批。涉及发包作业的,作业审批表还应经发包单位审批责任
14、人签字审批。5.2.2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应至少包括有限空间名称、作业单位/部门、作业内容、作业时 间、相关作业人员、作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安全防护措施、作业负责人意见及 签字项、审批责任人意见及签字项等内容。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示例见附录G。5. 2. 3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应归档保存至少1年。5.3 安全交底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分工、作业可能 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等。5.4 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5.4.1 作业前,应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5.4.2 夜间实施作业的
15、,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灯。地面作业人员应穿着符 合GB 20653规定的高可视警示服。5.4.3 占用道路实施作业的,应在作业区域周边设置交通安全设施。5.5 设备设施安全检查作业前,应按照附录D和附录E的耍求,对所配置的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齐 备性、安全性和完好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补充、修复或更换。5.6 开启出入口自然通风5 . 6.1作业前,应开启有限空间出入口及其他与外界大气环境相连通的设施,进行自然通 风。若开启时,人员可能受到内部涌出气流或喷溅液体冲击,应佩戴相应的呼吸防护用品、 防护镜等个体防护装备。6 .6.2存在爆炸危险的,开启出入口时应
16、采取防爆措施。5.7 安全隔离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物料、能量及设备设施时,应在作业前采取封堵、关闭、移除等 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5.8 清除置换有限空间内盛装或残留的物料可能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空、清洗或置换。5.9 初次气体检测5.9.1 作业前,应对有限空间、连通管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有限空间内可能存 在的危害气体种类。5.9.2 应根据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危害气体进行针对性检测,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 硫化氢和一氧化碳。5.9.3 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复杂,作业单位不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应委托具有相应检测 能力的单位进行检测。5.9.4 有限空间
17、内仍存在未清除的积水、积泥或物料残渣时,应先在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 进行充分搅动,使危害气体充分释放。5.9.5 检测人员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进行检测。若受出入口 周边区域限制,检测人员可能受到内部涌出气流冲击时,应佩戴相应的呼吸防护用品。5.9.6 检测应从出入口开始,沿人员进入有限空间的方向进行。竖直方向由上至下、水平 方向由近至远。检测点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耍求:a)竖直方向检测的,检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上、下检测点距离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 超过1 m,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 m;b)水平方向检测的,检测点数量不应少于2个,近端点距离有限空
18、间出入口不应小于0.5 m, 远端点距离有限空间出入口不应小于2 mo5.9.7 每个检测点的检测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与采样管通气时间之和。5.9.8 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内容应包括检测位置、检测时间、气体种类和浓度等信 息。检测记录应经检测人员签字确认,并归档保存至少1年。气体检测记录表示例见附录H。5.10 作业环境判定5.10.1 除特殊工艺要求氧含量不能达到19. 5%的情况外,初次检测结果符合下列所有条件 时,方可实施有限空间作业:a) 氧含量为 19. 5%-23. 5%;b)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的10%,涉及动火作业的,还应符合GB 30871的规定;c)有
19、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GBZ 2. 1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无最 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选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5.10. 2除特殊工艺要求氧含量不能达到19. 5%的情况外,检测结果不符合5. 10. 1所有条件 的,不应实施作业,应进行机械通风。5. 11机械通风5.11.1 应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不应使用纯氧进行通风。5.11.2 移动机械通风设备应与风管配合使用,并满足下列要求:a)有限空间仅有1个出入口时,应将通风设备出风口置于作业区底部进行通风,且不应触及有 限空间底部;b)有限空间有2个或2个以上出入口、通风口时,应在临近作业人处进行送
20、风,远离作业人处 进行排风。5.12 再次气体检测和环境判定机械通风后,应按照第5. 9条和第5. 10. 1条的规定对作业环境进行气体检测和环境判定。5.13 个体防护1.1.1 1初次气体检测结果符合所有条件,且作业过程中氧气和有毒有害气体、蒸 气浓度值保持稳定的,作业人应尽可能携带符合GB 38451规定的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逃生 呼吸器。1.1.2 初次气体检测结果不符合5. 10. 1所有条件,进入前气体检测结果符合5. 10. 1所有 条件,且作业过程中氧气和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值保持稳定的,作业人应携带符合GB 38451规定的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逃生呼吸器。1.1.3 气体检测结
21、果符合5.10. 1所有条件,但作业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作业人 应佩戴符合GB 6220规定的送风式长管呼吸器或符合GB/T 16556规定的自给开路式压缩空 气呼吸器:a)作业过程中可能缺氧;b)作业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可能突然升高。1.1.4 因特殊工艺要求氧含量不能达到19. 5%的,作业人进入时应佩戴符合GB 6220规定 的送风式长管呼吸器或符合GB/T 16556规定的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1.1.5 作业人应佩戴符合GB 2811规定的安全帽。1.1.6 作业人应佩戴符合GB 6095规定的全身式安全带。1.1.7 作业人进出竖向有限空间过程中,存在坠落风险的,
22、应尽可能选择速差自控器配合 全身式安全带使用。速差自控器应符合GB 24544的规定。1.1.8 当作业人活动区域与有限空间出入口间无障碍物时,作业人应佩戴符合GB 24543 规定的安全绳。1.1.9 速差自控器、安全绳应固定在有限空间外可靠的挂点上,连接牢固,挂点装置应符 合GB 30862的规定。1.1.10 作业人还应根据不同作业环境,按照GB 39800. 1的要求配置相应的防护服、防护 鞋等其他个体防护装备。6作业中安全技术要求6.1 进入确认作业负责人确认作业环境、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符合安全要求后,作业人方可进入有 限空间实施作业。6.2 气体监测和持续通风6.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限 空间 作业 安全 规定 安全技术 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