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1.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是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呼唤。只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理想的课堂,也才是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一、体现一个“新”字新课程的提出是对旧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挑战。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积极落实这种精神,体现出一个“新”字。为此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燕国材教授曾经说:“建立良好的教育气氛或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由于我们对语文学习心理环境的长期漠视,我们语文学习的心理环境现状
2、不容乐观,原本是丰富、有趣的语文课却变成了令学生头痛、厌倦的课。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轻松、愉悦、和谐的语文心理环境。首先,消除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神秘感、距离感和畏惧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思想有负担,心里紧张,那末就会影响其阅读速度,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恐惧和焦虑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其次,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内动力。良好的动机对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应试心理的作用,学生很少感受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所以我们应强调教学内容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便苦学为乐学。再次,
3、还要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要改变师生间的“猫”和“老鼠”的现状,建立起互相了解的师生。教师可以淡化自己原本的权威,使这“走进”学生;学生也可以试着“走进”老师,双方在心平气和中倾听对方的心声,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最终达成理解,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最根本的转变就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却袖手旁观者。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促进、促成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自己解决,教师
4、不要越俎代庖。同时不要占用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3、在课程目标实质上贯彻落实三维目标 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我们在指导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丰富其文化素养,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其创造性思维;锻炼其心理以至,扩大其知识视野。这样设置不但学生在听课时有章可循,而且体现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能力。4、积极贯彻自主、合作、滩旧的学习方式以旧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课程,无疑是创新些走老路,
5、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视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研究型的学习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确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学会了探究钻研,学习将会变成一种兴趣和乐事!二、突出一个“动”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的告诫老师:解放孩子的手,让它能懂;解放孩子的
6、嘴,让它能说; 解放孩子的眼,让它能看;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它能想。可我们的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但仍然是课堂灌输,生怕学生学不会,课堂仍然是老师的“一言堂”,哪里有学生动脑发言得份,更不用说从满活力了。所以一个动态的课堂应该这样:1、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师生之间的互动,既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既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地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7、一次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善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方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用于发言并且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2、生生互动。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英国的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不同的学习个体,读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百别的,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8、有效途径。比如学生某个问题的看法,互不相同,各执一词。这时,放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其产生争鸣,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最后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是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可以说课堂上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表情也会丰富多彩,既有热火朝天的争论,又有低头沉思的落实,也有喜极而泣的悲伤,还有绞尽脑汁后的豁然开朗和快乐。 总之,一节课后学生能感到充实和幸福,大呼过瘾,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学生欢迎的课堂,肯定使学生受益无穷的课堂,也肯定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三、淡化一个“讲”字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
9、解惑”。课堂上不能没有老师的讲授,但必须淡化老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教师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思维空间,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的一切。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我们教师的讲授最好做到“点面结合”。所谓“点”有三点:一是讲的东西要点到这个问题的关键处,正如孔子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要恰到好处,是学生听后问题便迎刃而解;二是点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要让他们在你的启发下把问题搞明白,彻底理解,正如学记里提到的“导而
10、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同时要注意教师点拨时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三是点到深处,对学生学习上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思想才会慢慢的变得深刻。所谓“面”有两面:一面是做好为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示范,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储备,不至于漏落知识点,因为系统的东西既便于记忆也便于提出应用;二面是讲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让学生的知识面有大的拓展,为以后能力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毕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点面结合,省时省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四、落实一个“练”字能力是练出来的,没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11、通过练习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但也不是练习题越多越好,这有一个度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倡精练。精练之前,要求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练习题,题目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能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还应具备典型性,最好题目教师本人要做一遍,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题目都抛给学生,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加深他们对学习的不满和厌倦。好的语文练习题,是对教材的教学价值的揭示和定位。它告诉教师和学生,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注意这些方面,就是掌握这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所在。题目做完后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终结,要指导学生做好做题的总结反思,使其可以举一反三。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的把题目在课堂上完成,再课堂上落实好,课下留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己反思提高。如此以来,我们的“练”才是高效率的练习,能力的提升才会有强有力的保证。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要求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 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语文课程。但不管怎么改革,教学的课堂中心是不能变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讲的质量和指导的智慧,课堂上焕发出充满无穷生机和活力的欢声和笑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对新课标的最好的注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