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湖南衡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衡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衡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
2、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节选自礼记檀弓)【注】饥:饥荒。黔敖:齐国富商。蒙袂(mi)辑屦(j): 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从:跟着,追着。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意项是( )(2分)A必敬必戒 (戒:谨慎)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以顺为正者以至于斯也往之女家曾子闻之A相同,相同B相同,不相同C不相同,相同D不相同,不相同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1)得志
3、,与民由之。(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参考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ABD.正确;C.错误,“以待饿者而食之”的意思是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吃。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以顺为正者,以,依据,按照
4、。以至于斯也,以,连词,以致。往之女家,之,到。曾子闻之,之,代词,这件事。由此可见:不相同,不相同。故选:D。(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重要词语有:得志,能实现理想;与,和;由,遵从。整句的意思是: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句重要词语有:从,跟随;谢,道歉;终,最终。整句的意思是: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错误,由“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可以看出,曾子觉得黔敖道歉之后,是可以去吃的。故选:C。答案:(1)C(2)D(3)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
5、了。(4)C【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
6、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
7、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
8、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2021湖南衡阳)【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
9、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注】蹊x:踩踏,践踏。 挞t:用鞭子或棍子打。曷h:为什么。恬:安静、平静。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而已,罢了)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不同)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复:又)D冕小儿,恬若不见(若:好像)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每至晴初霜旦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策之不以其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孤常读书,自
10、以为大有所益。(2分)(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
11、,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奇怪。异:感到奇怪。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重新/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B早晨/早晨;C来/按照;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故选:B。(3)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有:以为,认为。益,好处。句意为: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句中重点词有:如此,像这样。曷,同“何”,为什么。句意:儿子读书
12、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BC正确;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故选:D。答案:(1)B(2)B(3)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4)D【点评】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
13、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乙】王冕是诸暨县的人
14、。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2020湖南衡阳)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15、,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6、,故逐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2 分)A.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忠之属也 属引凄异C.战则请从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故逐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故选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2 分)A.肉食者谋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成 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 所患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解析】A.代词/无意;B.凭借;C.在/比;D.承接/却,转折。故选B。13.用现代双悟写出下面甸子的意思。(4分)(1) 小大之狱,虽不能
17、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且是课本原句,几无技术含量,只要听老师话认真训练了,都轻而易举。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
18、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1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 分)鲁国取胜的原因有: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曹
19、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2019湖南衡阳)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菙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手?臣不须菙,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
20、”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博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遺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康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10.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A. 以刀画地 B. 宣悉以班诸吏C. 葬以大夫礼 D. 以宣尝为二千石1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将何以理天下平?(2
21、)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12. 文章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参考答案】9. (1)特别征召(2)列举(罪状或过去)(3)认错(4)通“藏“,隐藏。 10. D 11. (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12. 第一段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二段表现了他的廉洁品质。第一段是详写,第二段是略写,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解析】9.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
22、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臧”通“藏”,“隐藏”;“特征”是古今异义词,“特别征召”的意思。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是“连词,因为”;A项中“以”是“介词,用”;B项中的“以”是“介词,把”;C项中的“以”“用,按照”;D项中的“以”是“连词,因为”。故选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何、以、理、平”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衡阳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23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