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八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八篇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由于它简单激活已有的阅历,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学问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承受小数除以整数的熟悉根底,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当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索,既
2、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详细的解释,也可以依据小数的组成进展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根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其次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局部作为余数,不再连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连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连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非常之一,除以5商4个非常之一,既清晰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准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
3、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详细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依据整数局部“5”比除数6小,作出推断。教学着重解决“应当在整数局部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当留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展练习。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准时稳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学问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
4、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开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剧烈学习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展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常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假如对答案有疑心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连续探究: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局部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终学生自行总
5、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稳固练习。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助买哪种比拟合算,最终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消失开头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根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究,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究、争论、尝试把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习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准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很多学生整数局部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
6、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局部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终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辩,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简单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许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局部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特别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试验教材三
7、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结果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大事的结果在肯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忙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确实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学问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熟悉大事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
8、境及感兴趣的嬉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2引导学生经受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肯定、不行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肯定”、“不行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肯定”、“不行能”、“可能”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预备进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章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但凡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时机。摸到红球有奖,摸到
9、白球没有奖。假如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转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识、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预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大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依据你们的方案,会消失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教师供应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展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
10、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肯定挨次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看记录单,能发觉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组织学生沟通,熟悉“肯定”、“不行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
11、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肯定 结果确定 不行能 结果不肯定可能 用“肯定”、“不行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教师的限制,只有依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假如只放红球,就肯定只能摸到红球,不行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假如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比照中更好地体会确定大事和不确定大事。 三、推断大
12、事发生确实定性与可能性 用“肯定”、“不行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试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平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力量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看、操作、比拟、分析,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抽象思维力量、沟通与合作力量。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加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奇
13、怪心;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推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推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进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平常课外喜爱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日,教师准备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阅历,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
14、究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教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看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看得真认真(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看中分析,把旋转的表象印在脑子里,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到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
15、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根底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熟悉规律,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力量和辨识力量,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奇怪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连续探究。 师:刚刚我们在生活中熟悉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番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熟悉,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运用学问,解决问题 师:其
16、实,我们身边的旋转现象可多了,下面你们能动脑筋、想方法,让你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旋转起来么? 学生小组内沟通、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沟通、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看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沟通: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平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
17、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平移(相机,板书:平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索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育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退畏惧,鼓舞他们敢于思索,擅长思索,乐于思索,同时培育学生沟通与合作的力量。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习“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平移运动?方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任能制造出美妙的境地,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推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18、授本事,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布满真实的关心鼓舞,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才智、学问的光芒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刚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抓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找得准的嘉奖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现象,由于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由于它扇动时转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平移现象,由于直着跑的时候是平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
19、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沟通。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平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怀,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学问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习外延进展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究数学的神秘。 (五)课外延长。 刚刚许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这些卡片都是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他们听说你们是一群聪慧好学的学生,都特殊想跟你们做朋友呢,你们情愿吗?(情愿)现在他们想请大家产小教师,教教他们:卡片中他们参与的活动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哪种现象? 原来
20、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擅长观看,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觉更多、更好玩的数学神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平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熟悉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肯定的熟悉和生活阅历,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
21、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育学生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展探究性学习的力量。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熟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
22、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同时,培育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预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预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知教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假如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
23、们情愿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事来帮忙林教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稳固旧知,为今日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根底。】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教师有一个特别得意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特别特别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美丽房间,所以呢,我根据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忙教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念,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加,并有力量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育他们
24、乐于助人的爱心愿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现实物(地砖),请生观看其外形。(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争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假如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需知道
25、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动身,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索,通过探究、沟通、观看、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推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稳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美丽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假如做两层呢? 【
26、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把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根底上加以敏捷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念。】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沟通,确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索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的: 1、经受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
27、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把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布满着探究与制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把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分组活动,汇报沟通,教师演示分法。 2、列竖式计算。 3、争论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4、验算。 5、小结。 三、稳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争论沟通,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全课小结。 五、作
28、业布置。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根底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依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表达算法多样化,同时表达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究活动的根底上,进展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敏捷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熟悉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
29、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学问根底。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肯定的动手操作力量,新旧学问迁移的力量,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受,这些力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预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课的详细状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受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观看比拟力量、创新力量。 3. 在探究周长计算
30、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心情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熟悉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学问构造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状况的根底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把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
31、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娴熟把握乘法口诀根底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究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根底,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根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育学生快速的口算力量,进展学生的留意、记忆和思维力量,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根底。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娴熟把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深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探究并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
32、能正确地进展口算。 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觉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纳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觉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觉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绽开思维,发觉方法,发觉规律,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敏捷多样,肯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把握方法,提高力量。 3迁移法,由于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非常严
33、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学问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展迁移,这样的学问迁移,最终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鼓励的语言庆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送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究新知 (1)认真观看并说出数学信息。(2)依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稳固
34、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根底。 2.争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索,沟通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依据已有的阅历排解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盼望学生把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时机准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
35、,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究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看比拟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觉了什么?学生能够发觉,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展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进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
36、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根底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一样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到达内化的目的。 2数学嬉戏 教师事先预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嬉戏活动。 嬉戏规章: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精确。 (设计意图创设嬉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育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敏捷性。) 三、 变式练习,积存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
37、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稳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稳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便利学生自由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洁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
38、容。分数的简洁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熟悉根底上进展教学的,这局部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展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忙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量。 3、培育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把握了一些整数学问、初步熟悉了分数的含义的根底上,进展学习。学生初次学习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承受力量的影响会感到困难
39、。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识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帮忙学生理解一些简洁的分数的详细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根底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详细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进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熟悉,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冲突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洁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导入,着重温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把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习做好预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简洁加减法的算理。特殊是对于“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对简洁分数计算方法进展归纳总结,并运用详细的习题来稳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力量,引导学生把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有用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