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2018-2022年).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2018-2022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2018-2022年).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8(102/I年)2018年12月-9一、编制背景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c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二面对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形势,国家立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仍然相对落后9应急管理信丿急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大国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
2、中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二(一)编制应急管理信息 化发展战略规划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抓紧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国家大数据战略系列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二)编制应急管理信息 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制的迫切需要。信 惑化是构建新时代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 10 战略规划是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先导工
3、程,是确保信息化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一体规划、同步推进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好规划,才能逐步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等应急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最终实现以信 憝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三)编制应急管理信息 化发展战咯规划是实现应急管理信J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应急管理部刚刚组建,信 憝化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事业的殷切期盼和部党组对应急管理信息化的高度重视,给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以采用统筹、集约、开放、高效的设计理念,着力破解政府部门信息化过程中
4、出现的问题,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先进信 惑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信J憝化跨越式发展。本规划框架是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遵循,用于指导今后五年全国应急管理信 惑化规划发展和建设。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愿景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 11 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紧紧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立用,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
5、化,为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各、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体系提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保障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强化信丿憝化顶层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加强对全国应急管理信J惑化工作的统筹指导,立足当前、面向长远、有序推进,确保应急管理信 憝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业务引领原则。以需求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立急管理、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准确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i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应用为核心,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
6、合,最大限度发挥信 恝化效能c坚持创新驱动原则。把握全球信 惑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IP6、虚拟现实(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 惑技术深度应用,加强立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营造创新良好生态、拓宽创新发展途径。坚持共享众创原则。立足业务协同与联动需求,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按照集约化原则建设信 急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广泛汇聚信 惑资源,构建共享服务体系,推动跨部门、-12 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消除信息孤岛。运用互联网思维,鼓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众创众智的新生
7、态。坚持安全可控原则。大力推进 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在关键软硬件和技术装各中的规模应用,不断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韧性抗毁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信 憝系统安全防护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确保系统和应用可靠、可信、可控9满足突发事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应急处置需要。(三)愿景 目标。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建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现代信 憝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再造和工作模式创新,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政务服务和舆情引导应对等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
8、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到 2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信 惑化体系,基本建成覆盖重点风险领域的感知网络、多手段融合的国家应急通信网络和北京主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仝面云化,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体系全面覆盖各类业务并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阶段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技术创新实力逐步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信息化发展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13 到2022年,再上一个台阶,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 惑化体系,感知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韧性、高速、智能、融合,信息化基础设施性能强大、稳定可靠,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
9、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高度智能、自我进化、共享众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新生态,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信息化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构建与大国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总体设计构筑应急管理信 憝化发展“四横四纵”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形成“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c “两网络”指仝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c“四体系”指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智慧协同的业务立目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彡“两机制”指统一完备的信 憝化工作机制和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
10、汇集机制。支每中曰特色应恕曾理体系系鲚化、0平化、立忭化、口“化、人佐化丿、I 气I咚甘J 神,、会 吊 J啊P抗 浙 翟 蛋L-14 图1 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示意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等途径9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 急,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 自然灾害易发 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采用、软件定义网络(SDN)、IPv 6、专业数字集群(PDT)等技术,综合专网、互联网、宽窄带无线通信网、北斗卫星、通信卫星、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
11、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建设全国应急管理数据中心,构建应急管理业务云,形成性能强大、弹性计算、异构兼容的云资源服务能力;构建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海量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满足精细治理、分类组织、精准服务、安全可控的数据资源管理要求。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建设统一的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智慧大脑”,通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算法,利用模型工厂、应用工厂和应用超市等为上层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5大业务域提供应用服务能力,有 力支撑常态、非常态下的事前、事
12、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业务开展;构建统一的门户,为各级各类用户提供集成化的应用服务入 口。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全面立体的安全防护体 15 系和科学智能的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多层次、全维度的安全防控,部署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和运维反应机制,保障应急管理部信息网络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可靠地运行。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各标准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指导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管理部全国统一领导、地方各级部门分工协作的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覆盖项 目建设全过程的
13、协调联动制度机制、项 目管理制度,完善应用考核机制。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培育专业化的技术研究团队,打造应急管理信 惑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类先进技术攻关、融合与集成创新,建立开放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机制和产业生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四、分项设计(一)感知网络。围绕 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网络爬虫、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五类感知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如图2所示)。
14、实现对 自然-16 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图2 感知网络示意图主要感知途径包括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五种途径。物联感知利用固定台站式传感器或便携传感器,重点获取设施设各、环境以及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安全相关状态信 息卫星感知利用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卫星平台搭载的可见光、微波、多光谱等探测设各,采集地震、地质、气象、水旱等灾害的遥感信 息。航空感知利用直升机、无人机等空中平台搭载的图像、红外、激光、气体等探测设各,采集监测监管对象、灾害事故现场、灾害态势演变的信 憝。视频感知利用搭载在地面固定
15、设施或移动云台、单兵、丁数据接入刂m设臼监曰|i 分2号 丨 =升机 丨:交 日定电话涤 掘|丨铭 挹 暮找!H萎 殂 窭 禺 瑟移动混员 :回能设自臼区芏扭涠,|Pp人员活动监曰|风云:C|浮空平台 丨臼区盅扭涠,|Pp危险芏曰 !风云0A|-|变u 愠频:】三方通汛气钕监曰 l l 分s=l|系留气人员活动监曰|风云:C|浮空平台恿知对象生产轻啻单位洧滩工点单位酝蚺工大活动屎臼 17 !l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上的图像传感器,采集灾害事故现场视频图像信 惑,为可视化调度指挥、视频会商提供视频资源。全民感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利用语音电话、文字短信、移动应用等信息化手段,举报隐患风险和事故灾
16、害,通过对网络信 息和社会舆情的智能分析,挖掘潜在风险,获取灾害信息。应急管理部门重点推进森林、草原、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消防重点单位等领域和灾害事故现场感知端建设,接入水旱、气象、地质灾害和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民航、铁路、特种设备、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感知信 憝,依托互联网、应急通信网络,传输汇集至应急管理部数据中心,实现感知对象全覆盖、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手段全融合、感知服务全统一,满足风险隐患和灾害事故数据的全面感知要求。应急管理部负责卫星感知和全民感知建设,组织减灾遥感卫星研制与发射,统筹与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卫星遥感资源、灾害事故与社交媒体等信 息共享机制,部本级
17、信 憝共享,地方多级应用。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分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情况考虑:常态下,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应急管理部出台的建设要求和标准规范组织推进安全监测监控 系统建设,以市、县、区域、生产经营单位 自主建设为主,最终汇聚于应急管理部本级数据中心;非常态下,应急管理部统筹建立灾害事故现场信 息动态监测机制,地方按照应急管理部统筹制定的标准进行前端部署,就近安全接入应急通信-18 网络。(二)应急通信网络。应急管理部使用指挥信 憝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互联网,组成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如图3所示),其中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自建c 指
18、挥信 电、网承载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协同会商、态势分析等核心业务系统9严格控制用户范围;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承载政务办公、风险监测预警等应用,提供应急管理全系统用户使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用于承载和处理涉密信 急,提供应急管理涉密用户使用;互联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发布和政务服务c 应急通信网络在充分整合消防救援、地震、森林消防、煤监等单位存量通信网络资源基础上,依托国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图3 应急通信网络示意图 19 1。指挥信息网。指挥信憝网作为应急通信网络的主体和核心,是承载应急管理部应急救援指挥等关键
19、业务和传输大容量信息数据的地面有线通道t 指挥信 憝网按照信 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设计,属于非涉密网络,由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组成(如图4所示),应用IPv 6、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先进组网技术,覆盖部、省、市、县四级。其中,核心层、汇聚层和在京城域网组成骨干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进行安全互联,实现双环骨干、分层汇聚、逐级接入,体现“主各双路、柔韧抗毁、全域覆盖、敏捷高效”的特点。21号办公I人点骨干网按入层A平面B平面0 r。臼冖在 京 单位 城 画网 臼苡汪灾 屮拄夜应氙润助局 中心 担泫巾心吐四一 20-图4 指挥信息网网络拓扑示意图。犭臼乏核心层 网络实现指挥信息网跨
20、区域数据的高速交换和传输,综合考虑数据中心部署、运营商资源、人才资源等因素,选取北京、上海、兰州和贵阳四个城市作为核心层骨干节点组建环状核心网,具备双平面链路冗余能力,链路带宽1Gb p s (支持 10Gb p s/40Gb p s/100Gb p s 平滑升级)。汇聚层网络实现省内数据流量的汇聚和控制转发,全国32个省级节点(含新疆建设兵团)通过双链路上连至核 心层骨干节点。接入层网络实现省内各级网络节点逐级接入指挥信息网,覆盖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直属驻地单位,预留乡镇网络接口G省级应急管理节点部署于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总队,市、县两级应急管理节点部署于所在辖区应急管理部门(消防
21、支队、消防大(中)队)c 整合消防救援、地震、森林消防、煤监等单位存量网络资源,按照就近原则,将直属单位就近接入对应层级网络节点。市级和县级节点可采用双链路上联到上级网络节点,所有链路均须具备链路保护能力。应急管理部负责建设指挥信息网骨干网,接入层网络以消防指挥调度网为基础,由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在应急管理部指导下建设。2。卫星通信网。按照自主可控的原则,形成广域覆盖、随遇接入、资源集成的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c 网络采用Vs AT、卫星移动通信、高通量等卫星通信技术,利用我国现有卫星资源(各种传统 21 通信卫星、天通卫星、高通量卫星)和未来的卫星资源(天地一体化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等),紧密结
22、合天地一体化信 憝网络工程9支撑应急现场远距离通信保障和扁平化的应急指挥。卫星通信网由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组成(如图5所示),空间段包括传统通信卫星、天通卫星、高通量卫星及其他卫星,地面段包括VSAT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地球站、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终端、卫星窄带应急通信系统远端站、高通量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远端站及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信息港等各类地球站,体现“广域覆盖、资源集成、随遇接入”的特点。Vs ATl 应0湘手锐至阎臣 一地面田硒咖孺 盅,濮吭匝0l m 佰 手玩图5 卫星通信网网络架构示意图VSAT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利用传统通信卫星,实现应急指挥 中心与灾害事故现场之间的话音、数据、视频等信息
23、的 22-=远程传输。系统能够智能调配卫星资源,实 现各类VSAT卫星地球站的统一管控,主要由部级中心站、二级主站、远端站(含固定地面站、车载站、便携站、机载站等站型)等部分组成。高通量卫星应急通信系统:重点实现应急现场高清视频、数据的远程传输,具有便携小巧、高带宽等特点c 系统由高通量统一接入服务系统、各类高通量卫星远端站等部分组成.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使用“国家应急通信专用号段”,实现灾害事故现场第一时间的情况上报。系统支持话音、短信和低速数据传输,具有覆盖范围广、便于携带、与公网无缝衔接等特点,主要由天通统一接入服务系统、各类天通终端等部分组成c卫星窄带应急通
24、信系统:利用卫星窄带通信,实现公网无法覆盖区域的环境数据采集、预警信 憝发布、状态监控等信息的传输,由卫星窄带统一接入服务系统、各类无人值守卫星远端站等部分组成。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开展天地一体化信 惑网络工程示范立用,向抢险救灾机构、指挥人员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信 憝支援。应急管理部构建统一卫星主站和网管系统,制定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租用卫星资源,组织开展卫星通信网的建设r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应急管理部统一标准,建设卫星通信终端和远端站,统一接入应急管理部卫星通信网。3.无线通信网。23 无线通信网作 为应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多维组网形态
25、,充分利用PDT数字集群、LTE宽带专网、Me s h 自组网、卫星定位等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下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的高速传输和时间校对、位置服务等各类需求,助力各级部门开展指挥调度、日常办公、监督执法等业务工作q 为应急响应中的救援队伍、联动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救援与协作提供应急通信服务,确保协同救援和 日常移动通信中全地域、全过程、全天候的通信保障。无线通信网主要由固定部署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基于公共通信设施的无线通信系统、时空统一服务系统、现场应急通信系统和专业无线通信终端五部分组成(如图6所示),体现“多制式融合、多部门协同、多形态共用”的特点。指挥中心(应急部)通信卫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2018-2022年 应急 管理 信息化 发展战略 规划 框架 2018 202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