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春望【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春望【10篇】春望 篇一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答案 篇二 二、阅读(共44分)(一)(共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
2、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
3、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
4、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篇三 【20xx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春望原文、解释及赏析 篇四 原文: 春庭晚望 南北朝: 萧悫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译文: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暖春时节,站在庭院的楼上百无聊赖,放眼望去,只见高处的楼台遮住了低处,近处的楼台遮掩了远处,就好像自
6、己想要藏起来一样。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的梅花已经凋落,池边的春笋破土生长起来。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耳边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云来了感觉山也离得近了。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不愁见不到春花飘落、飞瓣乱扑的景象,倒是担心花消红尽春色全无的那一天很早就来临。 解释: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纵望:即放眼望。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诗中又通过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一个聊字点出了诗人初登楼台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接着是纵望所见的景物:“窗梅
7、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落梅,池边春笋。”正是冬尽春来的象征。面对这春天滋育出来的新鲜生命,诗人怎能不心荡神骀!这时,诗人耳边又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又不禁领受到高山在旁的飘渺之感,整个精神世界为之一振。 于是引发出一声感叹:“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飞尽”的时节,不仅意味着万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这样,诗人的“畏”也就不仅仅是惜春伤时,而且带有对有限人生的深沉感伤。此诗在处理内在心理节奏上很有特色,堪称佳作。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五 春望 唐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8、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主要写春望之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主要抒春望之情) 【解释】 国破:指都城长安被攻陷,一说指国家残破。城:长安城。草木深:草木丛生,极言荒凉。 感时:感伤时局动荡。花溅泪:是说诗人见花而流泪,同时觉得花也像人一样流泪。恨别:怅恨与家人离别。鸟惊心:是说诗人闻鸟鸣而惊心,同时觉得鸟也像人一样惊心。 烽火:战火。连三月:据史书记载,这年春季的三个月,安史叛军与唐军之间的战争一直未断。 浑欲:简直要。不胜:比不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
9、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自鄜周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回沦陷后的长安。公元757年3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销尽的都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他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了这首名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望”是全篇的贯穿线索,从所望的景色开始,以望者的情态作结。抒写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它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善于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是这首诗的又一成功之处。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利用大自然的和谐景象(“花”、“鸟”)和诗人
10、内心的不和谐情绪(“感时”、“恨别”)之间的矛盾,使所要表现的忧思更加突出,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 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上句蕴含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国”、“破”、“春”分别点明地点、背景、节令。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
11、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颔联由大到小,由总览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颈联分别从“感时”、“恨别”转出,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战火不断,是写国忧;消息隔绝,是说家愁。这联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
12、,自然深挚。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出征)的深广忧思。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
13、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诗词 篇六 岁月静谧 恍似寂寞如香 年华如梦一般 总是在一个恍惚间 将无知变不知 将不知变作再也不知! 他年有月应闻人 可却不知更该相思是何人! 来世杳杳 不见西桥倚月、小楼映空 可却总有一抹倩影盈笑 只是。.。.。.不见 再也不见! 何人许了这一世情 又是何人断了这三千痴缠 ? 故去烟花几时艳 来日弦音何月鸣 茶语依旧韵芬芳 只是茑萝不恋春 一念起 情戚戚 却不见梧桐树下憩“凤凰” 牵萦的藤条余温依在 只是艳彩罗衫何许?落月长词何在? 惘然轻逝 谁人顺手拈花怡情? 岁月不辞 谁人福禄安康健在? 你不悲 因你许它一世情 你不喜 因你不见亦不知!你轻
14、渡故去的踪迹 可在回眸之时看那垂帘烛影、风拂眉心? 盈尘逝去谁堪怜 晓梦殤情惜晚垂 渴盼芙蕖待露雨 奈何温婉不知秋 筏书几笔 落寞几分 倏然间竟以不见萧萧风月情! 是情心难托亦是海誓难留?又或者那只是时过进迁 风华退去后的阙阙一笑 那日星朗云遥 泪凝语噎 不见孱影幽幽 不闻喃喃碎语 只忆故里香茔 奈何 不望碑 空满怀! 红尘一世 谁人不曾沧海一粟 谁人不曾顺隙而落 悄然无声 只是红霞满肩 裙摆弄蝶之时 是否应回身止步 看那笑颜如花 丽人长恨候鸟归 三月寝梦葭生灰 晚秋轻梳夜似凉 亭前曲径望霜茫 凉意虽浓 但聘婷未晚 盛情虽深 但婉约以暮 曾轻抚铅华 缠腻妖娆 为何回顾之际 只剩半指余香? 一束
15、梨花 一枝海棠 怎可装饰你的夏天 一夕晚晴 一季徜徉 怎能客串你的人生 若梧桐见在 你可愿罗衫端整 徐步它下?若琴音未阑 你可愿念尽古今长词? 春望诗词 篇七 (一) 暖阳弥漫春季时光 午后,那个背影徜徉季节转角 闯入我的内心 久久不愿离去。.。.。. (二) 最是那一种温柔的记忆 激荡起情感的波澜 扩散到遥远的回忆 渐渐远去 说不清它在哪里。.。.。. (三) 爱,很简单 因为有你 爱,很艰难 也因为有你 爱恨交织中 看不清你的容颜 只剩模糊的双眸 你到底在哪里。.。.。. (四) 喜欢在春季的暖阳中等待,在模糊的思绪中,说不清到底在等待什么?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或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背影。
16、漫步春季时光,守着岁月回忆曾经的爱与恨,过往的喜与悲。 当爱成为一场无言的结局,用什么可以释怀情感的伤与痛,等待的隐忍与坚守。 似乎仅仅是爱,因为爱,无怨无恨;因为爱,用时间延续到地老天荒。 没有你的日子,我学会了淡定。 没有你的日子,我懂得了爱的内涵。 爱,在时光深处幻化成痛。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八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
17、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 序里说:“凡吾意所欲
18、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 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三月,这时作者还陷在安禄山军队占据的长安。诗中写望见山河草木的感触,表现了叹息战乱延长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解释 这两句说,国家残破,山河未改,春光依旧,来到长安,但草木深深,自生自长,景象凄惨。 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花春鸟平时虽使人喜爱,现在我正为了国家残破和家人离散而伤感,看见春花烂漫,反而使我流泪;听见众鸟和鸣,反而使人惊心。 连三月:指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战争不绝。作者在沦陷区经过两个春天。抵万金:比喻十分难得。
19、白头:白发。搔:抓。人在苦闷时往往抓头,甚至扯乱头发。浑:简直。这两句说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将不能插簪子了。古人留长发,在头顶挽成髻,插上簪子和冠连接起来。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 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 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 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 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春天花开鸟鸣,原本应使人感到愉悦,但目前国家正遭丧乱,满目疮痍,家人流离分散,睹此春景,只能使人愈增悲怀,闻此鸟声,也只能使人愈添愁思。战火一直在延续,
20、春天就这样过去了;家书难通,获得一封家书,真抵得上万两黄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发,简直插不上发簪了。 安史之乱带给杜甫的伤痛是巨大的。国既残破,家亦不存,诗人把国事、家事书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春望词句解释: 篇九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21、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诗词 篇十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
22、(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
23、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格律严谨,对仗工整。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