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精选6篇).docx
《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精选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精选6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虎知道整理的6篇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
2、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3、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
5、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
6、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7、、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
8、,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
9、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 判断(一般不能删去) 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 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
10、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
11、”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
12、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13、,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
14、。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
15、、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不读“sh”。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
16、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
17、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
18、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
19、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月亮四
20、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
21、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
22、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自然 语言 小学语文 教案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