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的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论学习的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孟论学习的教案孔孟论学习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悟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学问。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悟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解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状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状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老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
2、汇总,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订正。 4请同学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同学一起争辩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争辩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兴奋) 4请同学沟通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阅历或体会。 学习其次、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 7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
3、(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怀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同学分别沟通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阅历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依据确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欢快的事。这一种欢快,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觉,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觉的乐趣,而且,依据孔子的看法还可以成为老师。 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才智。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才智。 以上四则讲的
4、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敏)耻(耻辱,意动用法,以为耻辱)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同学沟通5、6内容所说道理的阅历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确定?老师说说7节的阅历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耻辱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
5、具有良好的学习素养。 论语雍也:擅长在自己的学习中培育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需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解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其次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状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状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老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订正。 5请同学说出在预习
6、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同学一起争辩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争辩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其次 1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同学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沟通阅历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全部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其次: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化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
7、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沟通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学问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灵敏,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
8、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可以为师矣 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B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得意之,则居之安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怀疑3机敏,聪敏灵敏4比不上5苦思苦想照旧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学问、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成为,作
9、为作为B生活在一起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解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状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状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状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老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订正。 5请同学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同学一起争辩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争辩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10、3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育)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沟通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状况你经受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状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生疏,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受。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假如在学习
11、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状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同学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状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老师总结同学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沟通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
12、一类的经受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学问。书本学问是前人的阅历,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留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才智,但也要依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推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终一个环节争辩其次题即可(参考答案见老师教学用书)。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 篇2 课前预习: 1、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2、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3、查阅工具书,参照解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难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阅
13、读教学是同学、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把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评价任务: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同学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同学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
14、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沟通有关孔子、论语的学问,孟子、孟子的学问。 同学在四人小组内沟通。 班上沟通:每个学问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沟通:老师用多媒体呈现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序周易,撰(zhu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见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
15、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争论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假如
16、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需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才智。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见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对于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你又知晓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七嘴八舌议起来他们的这些言论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学习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读孔孟论学
17、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把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第一遍,边读边看解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其次遍,正确、流利。 2、老师范读,要求同学订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示大家留意哪些字音? 老师出示生字词 论语(ln) 不亦说乎(yu) 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不悱不发(fi) 举一隅(y) 一日暴之(p) 使奕秋诲二人奕(y)(hu)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h) 辟若掘井(p) 掘井九轫(rn)
18、流杵也(ch) 3、指名轮读1遍,齐读。 4、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解释、同学沟通、师生沟通,尽可能疏通句意。 、仔细观看,发觉规律: 示例: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方法总结:看解释、组词法、添加法 、同桌合作,相互订正,相互解疑。 全班质疑 。 、A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抢答) B课文字词,你把握了多少? a、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明确:从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明确:并列关系,自己敏锐的很,是不是就够了?不够,还得向他人学习。讲的
19、是学与问的关系。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确定?)明确:爱好、宠爱当然是主动学习,但主动性也有层次凹凸之分。爱好了,或许不愿定到家,还要让他在学习、专研中感到欢快、感到幸福。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更理想了。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明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他。这就是迫使同学独立思考、自由开拓。这和当代教育学中的自主性、争论性制造性学习,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分?明确:这里可理解为互文句。 f、“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结实的把握(学问)”和“深
20、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把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明确:用课下小注更好,突出“得意”。 g、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 “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明确:“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h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明确: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翻译成“只听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i“为是”(是翻译成“由于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 明确:翻译成“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
21、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的疑难或重点字词句。让我们一起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2、在笔记本上精确翻译课文一遍。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4、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其次课时 一 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一起生疏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老师补充评价,同学朗读的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速度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 2、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3、两人一组,相互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孟论 学习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